��某非的群目前有三個,宸宮群1:46541628(已滿)群2:46618978,還有書友新建的帝錦1群:56962274,大家隨意就好,不必重複加)
昭陽宮中為了此事正鬧得沸沸揚揚,皇帝的乾清宮中,卻是氣氛端嚴。
皇帝把玩著手中鎮紙,感受著冰玉質地的沁涼入骨,半晌,才開口道:“世子如今有何打算?”
這話問得空泛,李桓卻回以悠然一笑,“桓自蜀地而來,眼見京畿百業繁榮,庶民得庇,人心所向,不問可知——陛下雄才大略,一統天下已是指日可待。”
這一番話,雖有拍馬諂媚之嫌,從李桓口中說出,卻是大不一樣。
這位世子廣有賢名,性雖和藹可親,卻極少褒讚,得他這一句,就連皇帝也露出歡暢的微笑來。
李望向皇帝,目光停滯在他身後,那一道青裙纖影。
電光火石地,兩人的目光一觸,隨即各自分開。
昨日夜宴之上,李桓與皇帝相談甚歡,目之所及,當然也窺見了寶錦,但他頗能隱忍,居然一派鎮定,絲毫沒有露出異狀。
“那世子認為,我與蜀王,誰的命格更貴重些呢?”
皇帝笑過之後,居然問出了這樣一個石破天驚的問題。
李桓斂了微笑,微微欠身道:“聖人有言:子不言父過。陛下這一問,桓實在惶恐。”
這話聽似迂腐,卻也道盡了他的態度,皇帝大笑道:“你既然說蜀王有過,朕也明白你的意思了!”
“陛下聖明。”
李桓仍是一派儒雅地回道。
“我記得聖人還有一句話,叫作‘小棰則待,大杖則逃’,世子應該知道這個典故吧?”
李桓的眼中露出微妙的光芒,“陛下聖明,此事出自《孔子家語·六本》。孔子的弟子曾參,曾經被父親痛打,他坦然受之,孔子聞之,不以為孝,訓誡弟子應該小棰則待,大杖則逃,不能陷父母於不仁之地。”
他於諸般經典,早已爛熟於心,兼以口才了得,寥寥幾句,就將這典故說得清楚。
皇帝讚道:“世人皆以為儒生迂腐,可孔子卻很是通徹世情——如果遇上君父狂悖,難道真的坐以待斃,讓他取了性命去嗎?真是笑話!”
他好似在說著故事中的曾參,弦外之意,卻不問而明。
殿中氣氛頓時變得險惡難言,李桓深吸一口氣,強笑道:“若真是逢上舜父瞽瞍那樣的慘事(注),也只好一逃了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