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寺在洛陽安全區洛龍區內,由於如今其在華夏內的獨特地位,現在已是獨佔一鎮。
可以半個洛陽城,幾百萬的人都是佛教的信徒,他們會給白馬寺帶去香火的同時,也帶給自己一絲安慰和聊以支撐自己前行的信仰。
相傳東漢永平七年,漢明帝劉莊夜宿南宮,夢一個身高六丈,頭頂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來,在殿庭飛繞。
次日晨由臣子釋夢之後,便派大臣出使西域,拜求佛經、佛法。
到了永平十年,二位印度高僧應邀和東漢使者一道,用白馬馱載佛經、佛像同返國都洛陽,建立寺廟,白馬寺也因此而得名。
它是佛教傳入中國後興建的第一座官辦寺院,有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之稱,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年的歷史。
幾千年來,白馬寺數次遭受戰亂破壞,幾度敗落,牆頹殿傾,野草沒膝,一片荒涼景象。
但在世界末日後,苦苦掙扎的人們急需要尋求一個自我安慰的信仰,白馬寺作為華夏佛門聖地,便再度昌盛起來,這繁榮昌盛一直持續了三百年,一直得到聯邦政府的支援,寺院也被數次翻修擴建。
在新時代,白馬寺作為華夏佛門的領頭羊,也不單單只是一個唸經頌佛祈願的寺廟這麼簡單,而是擁有著極強大權利和能量。
即使是洛陽城的大將,也要對白馬寺的方丈及長老畢恭畢敬。
白馬寺的主要寺廟坐北朝南,為一長形院落,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重要建築有王殿、大佛殿、大雄寶殿、接引殿、毗盧閣等,均列於南北向的中軸線上。雖不是建立時的“悉依竺舊式”,但寺址都從未遷動過,因而漢時的臺、 井仍依稀可見。除此之外,還有五重大殿和四個大院以及東西廂房。
雖然有著極其龐大的資源可利用,但白馬寺至今仍保持著簡樸的風格,並沒有大肆誇張,建造一些金碧輝煌,炫目奪饒奢侈建築。
整個寺廟佈局規整,風格古樸。寺大門之外,廣場南有近些年新建石牌坊、放生池、石拱橋,其左右兩側為綠地。左右相對有兩匹石馬,大和真馬相當,形象溫和馴良,這是兩匹宋代的石雕馬,身高1.75米,長2.20米,作低頭負重狀。相傳這兩匹石雕馬原在永慶公主駙馬、右馬將軍魏咸信的墓前,後由白馬寺的住持德結和尚搬遷至此。
走進山門,西側有一座《重修西京白馬寺記》石碑。這是宋太宗趙光義下令重修白馬寺時,由蘇易簡撰寫,淳化三年刻碑立於寺內的。碑文分五節,矩形書寫,人稱“斷文碑”。
山門東側有一座《洛京白馬寺祖庭記》石碑,這是元太祖忽必烈兩次下詔修建白馬寺,由當時白馬寺文才和尚撰寫,至順四年著名書法家趙孟頫刻碑,立於寺內的,人稱“趙碑”。
白馬寺山門採用牌坊式的一門三洞的石砌弧券門。“山門”是中國佛寺的正門,一般由三個門組成,象徵佛教“空門”、“無相門”、“無作門”的“三解脫門”。由於中國古代許多寺院建在山村裡,故又影山門”之稱。明嘉靖二十五年曾重建。紅色的門楣上嵌著“白馬寺”的青石題刻,它同接引殿通往清涼臺的橋洞拱形石上的字跡一樣,是東漢遺物,為白馬寺最早的古蹟。
這些都是極其珍貴的歷史文物,具有極其寶貴的歷史和文化價值,他們也由於白馬寺受到的重視得以儲存下來。
空塵陪著自己年邁的師父,及白馬寺的現任方丈慢慢地走過一幢幢大殿,經過一座座石碑。
方丈時不時會停下來,溫柔地擦拭去佛像,供桌及石碑上的灰塵。
每當此時,空塵也會耐心地立在一旁,他的師傅就是這樣子,明明已經是白馬寺的方丈,卻還總是會親力親為地幹一些沙彌乾的活。
空塵也時常陪著自己年邁的師父在這白馬寺裡散步,只是年輕的他感覺今師父和往常有些不同,但又不上來到底哪裡不一樣。
他們轉過了五重大殿,又撫過了幾十座碑文,來到了一處蓮花池旁。
“當初我就是在蓮花池旁這撿到你的,那時候你睜著雙大眼睛,比上的月亮還要亮,看著我笑眯眯的,也不怕我。”方丈感慨著回憶起二十年前的那個月夜。
空塵沉默著,他自然不記得襁褓時的情景,自打有記憶起,他都是在這白馬寺中度過。
吃齋,禮佛,誦經,修校
他被收為白馬寺一代主持的關門弟子,許多比他年長几十歲的寺內人見到他都得尊稱其為師伯師叔。
同時,他也被方丈看作下一任白馬寺主持來培養,被整個寺內的僧人寄予厚望。
而空塵也不負眾望,自幼便展現出過人之資,十歲便閱遍閣內十萬藏經,十五歲便可與眾長老在寶殿辯佛法,就連經常來的香客都聽了這位少年僧人,紛紛誇讚他為活佛轉世。
“隨我再去經閣轉轉吧!”
白馬寺的藏經閣是一座有七層樓之高的佛塔,內裡藏著白馬寺儲存下來以及這幾百年來白馬寺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從世界各地搜尋來的佛經,號稱有十萬之多。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傳,這座佛塔下還埋著歷代白馬寺主持圓寂後所化的舍利,整座佛塔有大法力,大念力加身,任何宵汙穢都不得接近,雖無人看管,但百年來也未曾失竊。
只有少數如空塵這般白馬寺的核心階層才明白,這座七層佛塔怕是整個白馬寺甚至整個洛陽最安全的地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