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200米的跑道上,蘇祖看著不遠處第八道的楊光宗,怎麼也沒想到兩人竟然在半決賽被分在了同一個小組裡。
半決賽總共十六名運動員,分成兩個小組比賽。
而且這個半決賽的第一個小組裡,除了兩位中國運動員,還有兩位美國運動員,雙方加起來就佔據了這個小組賽裡一半的名額。這在田徑賽場上,還是很少見。
在蘇祖前方,楊光宗也在不斷地調整著自己的臨賽狀態,昨天他的複賽成績是20秒54,盡管這個成績在200米複賽進入半決賽的名次裡還屬於吊車尾燈,但於他個人而言,已經是他跑200米專項以來的最好成績,超過了他上一次2002年在亞運會時候跑出的20秒59。
楊光宗微微側了下頭,瞟了眼後面第三道的蘇祖,能夠跑到奧運會第三輪的半決賽,已經是超常發揮,面對快了你0.3秒、0.5秒的對手,這個是絕對的實力差距,發揮出自己的水平,跑出自己最好的成績,也沒有什麼再可遺憾的了。
賽場邊觀看本屆男子200米半決賽的觀眾狂呼聲音依舊震耳欲聾,尤其是很多趕來觀看比賽的中國觀眾,在奧運會男子短跑專案的半決賽上,竟然能夠和美國一樣有兩名選手站在跑道上,這樣的感覺簡直不要太好。
很多在現場的觀眾都手拿著相機dv機之類的裝置,在紀錄著這個時候,誰也不知道這樣的機會下次還會是什麼時候,但今天,這一場比賽裡,我們在這裡見證了中國短跑運動員創造的奇跡。
“……第一道的是來自德國的託比亞斯本傑明·昂格,他是白人短跑運動員中最頂尖的幾個,曾經在1998年的世界青年錦標賽4x100米專案中獲得過銅牌,他在半決賽的成績是20秒30……第二道奈米比亞的弗蘭基·弗雷德裡克斯……第三道,我國選手蘇祖,年近17歲的他已經先後打破了全國男子一二百米的紀錄,其中一百米打破了曾經由日本選手伊東浩司保持的亞洲記錄,是第一位跑入10秒大關的非黑人運動員……”
此時電視機前的觀眾看著沸騰如火的現場,伴隨著現場的攝像鏡頭和韓勝橋的解說聲音,從第一道的德國選手託比亞斯本傑明·昂格開始,介紹到了第三道蘇祖,又介紹到了第八道的楊光宗,無數小區居民樓民房之中,正在熬夜收看比賽的人們發出了一聲聲激動的驚呼。
這是比世界盃比歐洲杯更讓人激動的時刻,因為比賽的人和自己同文同種,運動服前繡著的是五星紅旗。
現場的大螢幕和電視機螢幕上,在一位位運動員介紹過之後,同時都出現了男子200米半決賽第一組全部運動員的資訊。
第一道,託比亞斯本傑明·昂格,德國;
第二道,弗蘭基·弗雷德裡克斯,奈米比亞;
第三道,蘇祖,中國;
第四道,伯納德威廉斯,美國;
第五道,阿納斯塔西奧斯·高西斯,希臘;
第六道,肖恩克勞福德,美國;
第七道,克裡斯托弗威廉斯,牙買加;
第八道,楊光宗,中國;
一閃而過的各道次運動員姓名國籍資訊之後,鏡頭畫面再次回頭賽場跑道上,運動員在原地的跑道上做著最後的熱身。
蘇祖輕輕拍打了幾下兩側大腿的肌肉,輕輕跳躍了幾下,盡管在比賽之前就已經有過按摩和熱身,但他依舊不敢有絲毫的大意。
短跑比賽很多時候比拼的都是運動員的競技狀態,同一個級別的選手差距有限,最後的名次爭奪的時候都是出現在狀態和發揮上。
半決賽只取小組前四名進入決賽,而這一組裡,除了楊光宗,蘇祖要面對的運動員實力都不弱。肖恩克勞福德和弗蘭基·弗雷德裡克斯都是有跑進20秒以內的運動員,盡管弗蘭基·弗雷德裡克斯年紀大了,但運動狀態一直保持得很好,蘇祖在預賽的時候就和他一起跑過,不敢保證這位奈米比亞傳奇是否還會再度爆發,另外伯納德威廉斯一樣是頂尖的短跑水平,之所以在100米專案中沒有他,那是人家美國隊的短跑選手百米競爭實在太激烈。
另外牙買加的克裡斯托弗·威廉斯,同樣是實力不俗的選手,在2001年世錦賽中獲得過200米銀牌,幾乎有他參加的大型的體育賽事,他在200米專案上都至少跑進了半決賽。
至於最後那位被全場觀眾給予了厚望的希臘選手阿納斯塔西奧斯·高西斯,盡管實力相對要弱一些,但有著主場作戰的優勢,沒有人能敢確定他會不會突然來一個大爆發。
“on r arks。”
最後的賽前調整時間結束,通用的各就各位口令聲響起,賽場上8名選手走上了起跑器。
賽場之上觀眾熱烈喧鬧的聲音漸漸小了下去,偶爾幾聲“go”“加油!”以及清亮的口哨聲突兀地響起。
蘇祖輕吐了口濁氣,俯身蹲在了第三條跑道的起跑器上,排除現場所有的幹擾,靜靜地聆聽著即將響起的槍聲。
雙腳一前一後踩在起跑器上,腿部肌肉自然而然地繃緊,猶如一道被壓下去的彈簧,隨時準備著再次彈起。
“set!”
砰!
“比賽開始!”
在槍聲響起的一瞬間,韓勝橋微微拔高了幾分的聲音透過螢幕傳出,在電視機前的觀眾只來得及聽到槍響和主持人的聲音,就看到運動員已經開始跑了出去。
這種現場比賽小喇叭的發令槍聲,和現場電子裝置畫面與聲音的收音有一個間隙延遲,所以看到的畫面動作中,所以一般短跑比賽中,觀眾聽到響聲的時候,往往運動員已經起步開始奔跑。
“蘇祖的起跑反應很快,跑得很順暢,楊光宗的速度反應速度也不錯……”韓勝橋的解說來得有些乏力,但觀看比賽的觀眾根本顧不上他解說的內容,眼睛都死死地盯著螢幕,隨著攝像機的移動,不斷觀察著選手的速度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