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隆隆!!!”
馬蹄如雷,直奔金山。
稱帝造反的李元昊,是親率三十萬大軍,展開了自己的攻宋第一步,浩浩蕩蕩的直撲金山。
因為在戰前,李元昊就使計佯攻建立在宋夏邊境金山腳下的金明寨,成功將宋朝的三關大帥楊宗保率先引誘到了這裡。
待他中計之後,便是不再耽擱,率領大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金明寨死死圍困,揮軍猛攻。
因為在他看來,楊宗保是橫在西夏與宋朝之間唯一的一隻攔路虎,如果不解決他,他想要進攻宋朝,無異於痴人說夢。
而只要能解決他,那麼到時,整個宋朝在他眼裡再無一名可戰之將,想怎麼拿捏便怎麼拿捏。
於是他毫不留情的率領三十萬大軍猛攻金明寨,打定主意,不惜一切代價,儘快將楊宗保給剪除,掃滅攻宋的一切障礙。
至於宋朝得知金明寨被圍困後,可能會派出援軍,他卻絲毫不以為意,根本不擔心。
因為在戰前,他就得知了宋朝內部文武不和,戍邊西北的范仲淹的主要目的,就是想從楊宗保手裡收回這最後不受控制的兵權,想必不會放過這一大好機會的。
於是一面圍攻金明寨的同時,他又一面暗地裡寫信送給范仲淹,表示願意與宋和談,藉此製造假象以麻痺范仲淹。
很好的利用了這一文武不和,想要奪權的內部矛盾,使其按兵不動,援兵遲遲未到,讓得守軍稀少的金明寨,開始搖搖欲墜,即將被破。
不過很可惜的是,楊宗保也不愧是宋朝的三關大帥,嫻熟戰陣,仗著金明寨的地勢險要,層層死守,一步一步的退守金山之上,使得李元昊短時間內難以得手,只能將金明寨死死圍困,打算將楊宗保徹底困死在裡面。
這一訊息傳到延州,已是西北最大文官的范仲淹不喜不悲,覺得金明寨肯定守不住,楊宗保必定戰死沙場,於是開始徹底收攏軍權,並做出防禦,等待李元昊來議和。
因為范仲淹也沒有準確的情報來判斷這次西夏來了多少兵,是什麼人帶隊指揮的。
他不知道這次西夏是傾巢而出,一共來了三十萬人,是由李元昊親自率領。
他將金明寨之戰只是判斷為一次常規的邊境小衝突,為此除去了文官集團中的一個心腹大患,還是一件小幸事,從此再也沒有可以威脅到他們地位的武將了。
所以依舊是按兵不動,等待更多的訊息傳來,更準確的說,是等待楊宗保死亡的訊息傳來,那時,他才好及時的做出謀劃。
而這也正符合李元昊的謀劃,他可以藉此徹底攻下金明寨,解決楊宗保。
因為戰場上,時間就是一切,而他現在最缺的,就是時間。
畢竟楊宗保就算在厲害,現在也是困獸之鬥,手下缺兵少糧,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任憑他在厲害,也沒有用。
可他手上卻有三十萬大軍,所以只要給他不到一天時間,他就可以成功拔掉這顆眼中釘肉中刺,倒是,他自然會讓這群愚昧的大宋文官,嚐嚐他李元昊的厲害的。
想到這,坐在戰馬之上,望著眼前搖搖欲墜的金明寨,自己手下的大軍如潮水般湧上去,李元昊是嗜血的舔了舔嘴唇,心想從此之後,這西北的大好河山,總算是輪到他李元昊做主了啊。
說到這,不得不稍稍插一句,可能大家會覺得奇怪,李元昊為什麼會進攻宋朝,雙方好像並沒有什麼激烈的衝突,李元昊自己的西北王當的好好的,怎麼就會突然造反稱帝了呢,讓人很不解。
但其實不然,雙方的矛盾其實由來已久,最主要的,就是宋朝對西夏的貿易戰,起了很大作用,給西夏造成了很大的打擊,李元昊惱羞成怒之下,才會突然起兵造反,猛攻宋朝。
畢竟俗話說得好,民以食為天,老百姓有了飯吃,才能安心生產,也才會甘心擁護皇帝的統治。
這句話換在軍隊上也同樣適用,軍糧後勤,是一支軍隊能打勝仗的基礎,如果沒有充足的後勤補給,就算是精兵強將也會在頃刻間灰飛煙滅。
同時,一支軍隊的後勤,除了糧食外,還有一樣東西必不可少,那就是鹽。
沒錯,人一旦缺鹽超過10日,就會四肢無力,頭腦昏厥,變為任人宰割的羔羊。
正因食鹽如此重要,產鹽重地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任何一個割據政權的成立,都離不開對產鹽重地的控制。
而西夏作為一個成功的割據政權,同樣握有豐厚的食鹽資源,西夏產的青白鹽不僅品質優良而且價格便宜,價效比極高,因此,販賣食鹽一直是西夏主要的財政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