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00章 科舉考試之武舉(二)

當然,這位中國歷史上最後的一位武狀元張三甲之所以如此厲害,也跟其家傳有關,因為他出生於一個武林世家,很是奇特,就跟小說一樣。

這裡可以給大家簡單的說一下,他的祖父名叫張增,當年外出打短工,曾經偶遇一武林高手,於是兩人一見如故,便結為昆仲,怎麼樣,是不是很像某些武俠小說裡的情節?

於是張增就跟他學得幾路拳術,回家後在農閒時練拳習武,逐漸名震四方,後來又辦起了武術館,張三甲的父親張耀田等都是習武場上的佼佼者。

張三甲也因此自幼酷愛武術,八歲時就已學會不少武術招數。

張三甲十四五歲已長成彪形大漢,有一次見鄰家門前有兩個數百斤重的石獅子,大叫一聲猛力將石獅子舉過頭頂,玩耍一陣放回原地,面不改色,氣不發喘。

圍觀者無不驚駭,稱之為“神力“,一時名傳鄉里。

他的楊師傅也不僅誇讚道:“吾弟子盈門,唯有三甲罕見也。”還稱讚三甲“弓、箭、刀、石色色冠群”。

後來,張三甲又遇恩師杜同春,深得其教誨。

光緒丁酉年1897年),張三甲參加直隸大名府鄉試,中榜第三十一名,成為武舉人。

到了光緒戊戌年1898年)九月十八日戊辰,慈禧太后懿旨命武科舉恢復舊制。

張三甲又和胞弟冠甲等人由其岳父楊公資助,進京參加武會試。

參加會試的武舉人大都是豪門富戶,還得拜朝中有名望的人為師,像是前文說過了,於是三甲拜了六王即恭親王)為師。

在會試中,憑藉著良好的家傳,以及多年的勤學苦練,張三甲是大放異彩,弓、箭、刀、石樣樣成績名列榜首,中第一名會元。

殿試時,十月初三閱看馬步箭,初四閱看弓刀石。

張三甲一進考場,只見他身材魁梧,相貌堂堂,手提一柄一百八十斤重的大刀,威風凜凜。

他擺定架式揮起大刀,前後左右寒光閃閃,只見刀光,不見人影,如蛟龍潛水,似鯤鵬展翅,令人目不暇接,望而生畏。

突然“哨啷“一聲大刀落地,全場頓時愕然。這次“大刀落地“本是三甲在拉弓射箭時,右手大拇指上戴的骨扳指忘記摘掉,影響舞刀,造成一時失手。

但他處變不驚,只見他一邊用牙咬掉右手大拇指上拉弓時忘摘的骨扳指,一邊用右腳猛力一搓,腳尖一挑,大刀順勢飛起正落手中,接著連耍數招,亮出一幅敬德釣魚的架式。

精彩的絕技,全場掌聲雷動,監考官喜出望外。

於是,張三甲以一甲第一名奪魁,欽點狀元及第,欽命御前頭等侍衛。

張三甲得中後,暗向六王請求同意,便匆忙回鄉省親。

到了直隸大名府城,天黑住店,隨從未經狀元爺允許,便掛出了紅燈,上有“狀元及第“的字樣。

訊息很快傳到了大名府,府官大禮相迎,開州州官來大名迎接。

張三甲回鄉後,登門拜訪的人絡繹不絕,大名府送來皇帝欽賜的“御前侍衛“滾龍金匾,開州知府送來“狀元及第“金匾,父老鄉親送來了“會元“金匾。

只可惜後來張三甲天天忙於應酬,迎來送往,回鄉十幾天便患了重病,臥床不起,多方診治無效而死,享年22歲。

算的上是令人唏噓不已,不然不知道他這樣一位武狀元,到了後面的亂世,又有怎樣的精彩表現。

其實需要說明,透過考核武藝以選取武學人才,早在我國的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了。

至於構建武學學校,專門培養軍事人才,則肇始於唐,興盛於宋。

大家都知道,唐承隋制,開科取士,到了武則天朝,又增設武科,選取武學人才。

彼時的武舉考核主要是以戰鬥中的各種技能,以及體能素質為主要專案,僅試武藝,不試策論。

到了宋代才創立了比較完備的武學體制,並開始將武舉制度與學校教育緊密結合,開始呈現出體系化、成熟化的特點。

當時武舉考試的原則是:以策定去留,以弓馬定高下。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