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合縣。
時值八月, 雖然已經到了夏末, 但交合的天氣依舊酷熱難耐。與六七月不同的是, 如今到了夜裡, 已經開始颳起微涼的秋風了。
飄香樓, 一間雅間內,陳一志正和李文柏發著牢騷和抱怨。
“冠玉啊,你們縣衙如今, 和隴右幾大商行都有合作, 端硯作坊、宣紙作坊、印書作坊,各個都是搖錢樹。在成日躲在縣衙裡數錢, 可苦了你陳叔咯。”
陳一志端起一杯酒一飲而盡,臉上佯裝哀愁。
李文柏一看陳一志這樣子, 就知道他在打趣他, 笑了笑,問道:“哦?在交合縣,還有什麼人能讓咱們陳都尉吃苦的?陳叔說出來,若是別人理虧, 小侄一定替您討回公道。”
陳一志冷哼了一聲,臉上卻是無奈地笑了起來, “要告訴了你, 你指不定還鳴鳴得意呢。討回公道?得了吧。”
李文柏見陳一志如此說,心中猜到了個大概,連忙自罰了兩杯清茶,又說了幾句好聽話, 陳一志這才眉開眼笑起來。
“其實也沒什麼。”陳一志端起酒杯,和李文柏敬了一杯,說道:“主要還是因為你那幾個作坊,動靜鬧得太大了,搞的全天下都知道咱們交合縣造出了端硯和改良宣紙。這一兩個月裡啊,天天都有數不清的商隊進城。若是真的商隊倒也罷了,就怕遇上什麼匈奴的奸細。大熱的天,守城的兄弟們也都不容易,都不知道找你陳叔我抱怨了多少回了。”
“這……這確實是小侄的不是,來,陳叔小侄再自罰一杯。”李文柏端起清茶,笑著一口飲下。
“唉。冠玉你這說的哪裡話。”陳一志有些不悅地說道:“你為咱們交合做了這麼多事,哪件不是真正為百姓們好?父老鄉親們都是看在眼裡的。守城將士們雖然抱怨,但卻沒人說過你李青天一句壞話。”
說著,陳一志突然嚴肅起來,輕聲說道:“不過冠玉你這些日子,也要注意些,那些商隊也不一定都是來談生意的,你那幾個作坊,可得守好了,別讓那些外人把手藝偷學了去。要知道,咱們交合縣,可就靠這幾個作坊過活了。”
李文柏笑道:“陳叔放心,這些小侄都早有準備,防著呢。這幾個作坊,都是小侄辛辛苦苦經營起來的,又豈會讓外人偷師了去?”
對於這點,李文柏還是很有信心的。端硯的工藝並不難,只不過需要端石為原材料,若是別的地方有端石被發現,開採出來造端硯,那他也沒辦法。但改良宣紙的工序方案以及活字印刷術,都是他自己從後世的經驗中篩選出來的,屬於核心技術核心競爭力,這一點,那幾個合作的商人都清楚,必定會嚴防死守。偷師?怎麼可能。
陳一志想起了什麼,突然笑道:“冠玉啊,如今交合縣的名聲,可謂是響徹大齊啊。你說,聖上要是聽說了,龍顏大悅之下,會不會就……把你調回京都,做大官啊?”
畢竟李文柏本來就是京都過來的,如今交合縣在他的治理下,如此繁榮昌盛,皇帝一高興,把他調回京都也是極有可能的。
“這可不好說,聖心難測,不是你我可以輕易想明白的。”李文柏看的比較遠,陳一志的說法,他也曾想過。但如果換位思考一下,李文柏覺得,雍和帝最有可能做的,不是將他調回京都,而是繼續留在隴右、或者西州。
最有可能的結果,就是替了劉安的長史之位。
要知道,曹嚴倒臺之後,西州刺史的位子就一直空缺著,目前還是由長史劉安代為掌管西州事務。
想來劉安那裡考校過了,便會做刺史,而他則是接替劉安。
……
而雍和帝的聖眷,遠遠出乎李文柏的意料。
第二天一早,一支特殊的車駕駛進了交合縣的城門,直接停在了縣衙門口。
早早接到通知的李文柏領著李二等眾衙役護衛,在縣衙門口等待著。
一共有兩架馬車,前面的馬車上下來了一個太監,後面一輛馬車上則是下來一個書生打扮的年輕公子。
這個太監李文柏並不陌生,上次來宣讀聖旨的,就是這位。
所謂一回生二回熟,這個太監剛一下馬車,李文柏便迎了上來,臉上滿是春風和煦一般的笑,“原來是張公公來了,文柏有失遠迎,恕罪恕罪。”
“李大人客氣了,這次咱家這是來恭喜你的。”張太監正說著,轉頭看著身後走來的年輕書生,笑著給李文柏介紹道:“哦對了,咱家給李大人介紹一下。”
經由張太監介紹,這個年輕書生叫做林俊達,與李文柏是同科進士,之前一直在江南的一下縣裡做知縣,政績不錯,便調回了京都。
“林大人,便是來接替你的。”
介紹完林俊達,張太監突然笑著對李文柏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