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看得出來,他聽得很認真。
老僧微笑看著這幕畫面。
井九表現出來的態度,便是果成寺僧人最喜歡、追求的境界。
晨光終於落在了峰間,篝火也已成灰,便要繼續趕路,年輕僧人問道:“井九仙師,您也是去懸鈴宗嗎?”
井九說道:“嗯,但不想表明身份。”
年輕僧人看著他的臉犯愁說道:“這真是極難……就算有笠帽遮著,不表明身份,懸鈴宗也不會讓進吧?”
井九說道:“如果前面有集市,我想去買兩頂笠帽。”
年輕僧人不懂,老僧卻是懂了,沉思片刻後說道:“也好。”
……
……
東嶺群山之間有片湖,東面有道峽谷,每天迎來晨光,故名為黎明。
黎明湖不像青山碧湖那般奇特、也沒有大澤的水面遼闊,勝在湖畔美景如畫。
山風拂著柳枝,輕點水面,生出無數漣漪。
很多柳枝上都繫著鈴鐺,發出清脆的聲音,混在一起也不令人心煩,只是令人心意寧靜。
懸鈴宗最出名的便是清心鈴。
清心鈴可以幫助修行者袪邪靜意,不管冥想或是神遊的時候,都是極重要的法器。不同品階的清心鈴起到的作用相差非常大,所以各修行宗派對懸鈴宗都很重視。加上因為青山宗的緣故,整個修行界無聲無息了兩年,清心大會算是第一件大事。前來參加的宗派很多,除了封山的中州派、無恩門以及被滅掉的西海劍派,差不多都到齊了。
這次的清心大會除了如往常一樣提供各種品階的清心鈴賞鑑,還有一件事便是慶賀老太君的壽辰。
有意思的是,除了老太君自己誰也不知道她活了多少歲。
修行界只知道她第一次在修行界出現的時候,梅會還沒有開。
無論是清心鈴品鑑還是老太君壽辰,都是值得慶賀的事情,黎明湖畔卻沒有任何歡慶的氣氛,甚至有些壓抑。
各宗派修行者們明白原因,各自約束門人,在大會召開之前不要隨意行走,便是遊湖也最好不要。
——隨著老太君越來越老,越來越不放心懸鈴宗的將來,擔心現任宗主、也就是她的兒媳婦陳氏會在自己死後改嫁,把懸鈴宗拱手送給外姓人。多年前她曾經提議陳氏嫁給自己夫家一個侄兒,被毫不猶豫地拒絕,那天后懸鈴宗的內部暗流便變成了明處的矛盾,老太君為了保證德氏一脈的延續,動了很多手段,如果不是有青山支援,只怕陳氏早就被廢了。
……
……
三個戴著笠帽的僧人來到黎明湖畔。
負責接待的懸鈴宗弟子,自然是見多識廣之輩,一看便知道對方來自果成寺,心裡有些不舒服,也只能把對方迎了進去。果成寺深受修行界同道敬仰,如果讓人知道懸鈴宗把果成寺的大師拒之門外,必然會引來很多指責。
這位懸鈴宗弟子心裡不舒服的原因,與那位破廟裡的散修提前離開的原因相同——老太君絕對不會邀請果成寺的僧人前來參加清心大會,對方自行來此,難道是斷定清心大會一定會出事?
誰都沒想到,事情會發生的如此之快,或者說桌子被掀翻的如此之早。
當天晚上的歡迎宴上,白髮蒼蒼的德老太君在一箇中年男子的攙扶下站到了主位。
沒有陳宗主,也沒有懸鈴宗少主德瑟瑟的身影。
那名中年男子境界頗深,氣息清冷,在各宗派修行者的眼裡卻有些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