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疫情結束,為了改變中原與南方在這三年時間裡沒有來得及處理的一些亂象,開拓出一條財路,李翔第一刀就直接砍在了鹽政上。
不過,這一刀砍的雖然動盪。
可是,由於這一刀主要都是砍在中原和南方上,故而,主要受益群體也都是在中原和南方那些人身上。
而雖然說隨著中原大戰和南方之戰後,中原和南方的不少人也進入了大晉朝廷體系之內。
可是,這些人之中,身處大晉官場頂端的卻寥寥無幾。
故而,雖然說這段時間王猛那裡鬧得歡騰,連帶著上朝也不安分了起來。可是,大晉的基本盤,大晉最頂級的那一批文武,卻依舊安穩。
些許的動盪,完全在他們的承受範圍之內。
可接下來,李翔的這一刀,就看在了大晉的基本盤之上,尤其是武將的基本盤上。
這一刀,在不少高階武將的心中,無異於直接砍了一刀。
起因便是,在三日前的早朝之上,由新任工部尚書諸葛亮開頭,痛陳大都督之制的弊端,揚言大都督權力的過度集中帶來的一系列隱患,義正言辭的請求廢除大都督制。
而諸葛亮這一番在朝堂上的發言,可是直接惹怒了武將這個群體,尤其是最頂尖的那一批武將群體。
但是,諸葛亮的這一番發言,卻得到了一系列文官的支援。
刺史和大都督,雖然名義上是同級的職位,但到了真正的權力之上,大都督分明能夠壓刺史半頭,尤其是在戰時,你不僅僅只是壓半頭那麼簡單了,大都督需要來自刺史的無條件配合。
因為大都督的存在,在大晉,武將隱隱之間是要壓過文官一頭的。
這個時候,剛剛升任了工部尚書的諸葛亮開出了這第一刀,那自然是得到了無數文官的支援。
甚至,包括文官之中的大佬王猛和管仲,也公開地站在了諸葛亮的身後。
他們當然看的很清楚,諸葛亮發言的背後,絕對不僅僅只是他一個人的意思,他背後站著的那個人才是關鍵。
而且,一個國家,文官壓在武官上面,固然不是一種健康的文武關係。可是,武將如果壓在文官上面的話,同樣不利於朝廷未來的發展。
文武均衡,才能讓一個朝廷走得更穩。
所以,王猛和管仲,他們這個時候也不介意站出來。
當然,最為關鍵的是,站在諸葛亮身後的那一位決定了,這一次是必贏的局。
在政治鬥爭中,難得能夠遇到這麼一次必贏的局,都已經穩操勝券了,還不上車的話,等什麼?
諸葛亮,如今已經成為尚書之一的他,他不僅是文官之中未來的巨頭。而且,他不僅是一個文官,此前更加是功勳卓著。
在大晉之中,就算是眾多武將裡,有多少人功勞能夠壓得住諸葛亮的?
諸葛亮打的仗雖然不多,可是,光是荊南的那一場翻身仗,就已經永遠成為了無數將領邁不過的一個高峰。在功勞上能夠壓過諸葛亮,不是大都督也是有資格競爭大都督職位的。
這麼一個功勳卓著的文官,他開口了,對於武將群體也是一個巨大的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