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素手中,雖然只有兵馬兩萬,但是,這兩萬人,卻都是益州軍團的精銳。
一半人,是大晉最精銳的將士,曾經跟隨白起參與過南方之戰,從一場場廝殺之中艱難的活了下來。
另一半人,都是精挑細選出來的南蠻和山越的勇士,自小的叢林生活,給他們鑄就了強健的體魄。
楊素在剛剛一領軍進入到林邑的邊境之後,就大張旗鼓,毫不掩飾,主動吸引林邑主力兵馬前來,和林邑的主力兵馬進行了一場主力決戰。
林邑國的主力兵馬,雖然在兵力上高達五萬,可是,因為前些年之間也和貴霜帝國之間的對抗,故而,原本林邑國之中的精銳折損不小。
這五萬兵馬,有一萬多人,參軍入伍的時間也才只有一年。
並且,在將士們的兵馬裝備之上,楊素手底下的益州軍團,也不是林邑國可以相比的。
可以說,楊素之所以敢進行一場主力上的決戰,也必然是因為他還是有一定的把握的。如果真的只是單純的兵力差距巨大,讓他看不到勝算的話,他也不會追求正面一戰了。
這幾年的時間裡,大晉這邊也加強了對東南亞各國資料的收集,而就在交州邊上的林邑國,自然是資料收集的最全的一個國家。
至於林邑國,在不久之前,聯合東南亞各國,能夠逼迫貴霜帝國,這樣的大帝國主動和他們罷兵休戰,這個時候對於自己國家的戰鬥力也是驕傲不已,充滿了自信。
就算是兵力相差不多的情況之下,林邑國自認為都可以正面一戰,更不要說,楊素的手底下只有兩萬兵馬,而他們則是抽調出了五萬兵馬,幾乎可以說是傾盡了全國之力了。
在這種情況之下,林邑國方面,那當然是信心十足的想要進行一場決戰,在正面戰場乾淨利落的將楊素這支兵馬解決掉,也好威懾一下大晉帝國,彰顯林邑國威,也讓大晉看一看,他們林邑不是好欺負的。任何一個侵略者,都必將付出慘重的代價。
而在決戰的當天,楊素接連幾次,每一次也都派個兩三百人,讓他們率先衝陣,如果能夠打勝就算了,可如果打敗了還退回來,楊素不問緣由,直接將退回來的那些將士全部當眾處死。
也正是因為如此,在之後派出去衝陣的那些小股士兵,就算是明知道是死,一個個也只能拼死廝殺,直到最後一刻。
接連幾波下來,大晉將士表現出的悍不畏死,讓林邑國軍心震動。
接連幾波下來,雖然說每一次他們都全滅了楊素派出來重建了大晉士兵,已經給大晉帶來了千人的損失。
然而,他們自身的傷亡也接近這個程度。
每次兩三百人,卻衝擊他們五萬人,接連幾次下來,雙方的傷亡數字卻幾乎相差不多,這幾乎是一個難以想象的事情。
大晉將士瘋狂廝殺的情形,尤其是那股瘋狂的勁道,就算是被刺穿了身體,也要將手中的長槍刺入對方的身體的瘋狂,讓不少林邑國的將士,心中的什麼東西,彷彿就像在崩塌一樣!
而這個時候,楊素或許也認為火候已經差不多,順勢發動了總攻。
林邑國計程車兵以為所有的大晉士兵都是像剛剛表現出來這樣瘋狂,在開戰之後不準,軍心就已經走向崩潰,戰局也開始呈現出一邊倒的趨勢。
這種打仗的手段,也是歷史中楊素打仗慣用的風格了。
楊素治軍,可謂是非常的兇殘,每次打仗之前,楊素總會尋找一些士兵的過失,進行“斬立威”儀式,少則殺十幾人,多則殺一百多人,以殺來立威。
這一手段看似殘忍,但卻是為了確保士兵聽令而行,維護嚴整的軍紀。
《隋書·楊素傳》記載:“素多權略,乘機赴敵,應變無方,然大抵馭戎嚴整,有犯軍令者立斬之,無所寬貸。”
當兩軍對陣之時,楊素往往先派兩百人左右的隊伍先衝擊,打勝了固然好。打敗的話,回來一個殺一個,也就是說只能勝不能敗,敗就會沒有命。
如果第一隊不成功,再派第二隊出擊,只要不勝照樣殺。楊素底下計程車兵因此對他都非常敬畏,每次打仗都抱著必死之心去打。
史書記載,“先以數百人赴敵陷陣,不能而還卻者悉斬之。復進以數百人,期必陷陣而止。是以士皆必死,前無堅敵。”
不過,楊素治軍雖然兇殘,可他底下計程車兵,只要有一點點功勞都會被記錄在案,並能夠得到獎賞。完全做到了“功必賞,過必罰”,這也讓他的作戰無往而不利。
此戰,楊素以兩萬兵馬應戰林邑國五萬主力兵馬,近乎讓敵軍全軍覆沒,戰後能夠逃出去的,不過只有區區幾千人。
而經過了這一戰,整個林邑國的主力兵馬,也幾乎可以說是全軍覆沒。
畢竟,整個林邑國,全部加起來也才是個不到個六萬的兵馬。
經過了這麼一場大戰之後,林邑國還能夠剩下什麼兵馬?就算是僅剩下的那些人,聽到了這一戰的訊息之後,只怕也會是心驚膽戰不已,能夠有多少戰心?
故而,這一場大戰勝利之後,這一路之上,楊素可謂是無往而不利,連續的攻城掠地,短短時間之內就打下了大量的國土。
而且,他一邊讓主力兵馬按照原計劃,在林邑國之內步步推進,在另一邊,又率領兩千南蠻勇士,進入了林邑國之內的山區密林。
透過穿插山區密林,神兵天將,偷襲林邑王城,等到楊素都已經兵臨城下了,林邑國上上下下才如夢初醒。
可是,這個時候,卻已經晚了!
楊素勢如破竹的破開了敵國都城,殺進了林邑王宮之內,將整個林邑王室,一網成擒,讓林邑國正式宣佈滅亡。
而旬月之後,當這一戰的訊息開始傳到東南亞各國之後,林邑國滅的訊息,也讓收到訊息的整個東南亞各國都震動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