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對方是詐降的話,似乎又做的有些過了。
推己及人,如果他要是詐降,乾脆帶著人馬投降就是了,何必要多此一舉,將手底下的人馬引進他們的埋伏?
這不是明擺著想要讓他們起疑嗎?
苟陳哪裡知道,朱溫這個主將對於三千營,根本就沒有絕對的掌控能力。
二人心中對於這件事情,雖然有些疑惑,但是,三千營,作為揚州第一精銳,揚州最鋒利的一把尖刀,這種機會放在面前,他們也不願意放棄。
而且,三千兵馬,就算是真的是詐降之計,這三千兵馬全賠進去,這個損失他們也可以接受!
簡單點來說,坐擁百萬大軍的晉軍,有足夠的底氣損失區區三千人馬!
是日,常遇春命苟陳依朱溫之計行事,提前設好埋伏,準備等三千營上鉤。
到了埋伏之地之前,軍旗突然憑空斷裂,副將徐仲心中更是沒來要的一陣慌亂,遂建議朱溫繞道而行。
然被朱溫以兵貴神速來拒絕。救兵如救火,他們可以繞路,可朱元璋不見得有那麼多時間等著他們繞路。
不得以之下,徐仲只能夠退而求其次,請求先排除兵馬探路,確認安全之後,再行打算。
朱溫本來打算在此找理由拒絕,不過,徐仲卻與他爭執不下。
朱溫只能夠佯裝憤怒,親自帶了十幾個人出去探查。
而朱溫去探查,能夠探查出什麼問題才是有鬼了!
朱溫都親自去探查過了,徐仲顯然也認為朱溫的辦事態度有些敷衍,再次要求由他進行二次探查。
這下子,可是給朱溫找到了發火的機會了,徐仲這句話,這分明是對於他的不信任。
說到底,朱溫才是主將。
在軍中,沒有一個統一的思想是大忌。
下屬公然懷疑主將,這更加是一個大忌。因為,這一類的事情,會直接影響到主將的威望。
一個主將,連基礎的威望都沒有,底下的將軍憑什麼聽你的話?而連這一點都做不到的話,還憑什麼去打勝仗?
故而,地位越是高,威望這種東西就越是重要。
而知錯改錯不認錯,也是同樣的道理。甚至有時候哪怕明知道是錯的,也要做下去。對於一些人,有的時候,改正錯誤,或許比沿著錯誤這條路走下去更加錯誤。
故而,朱溫的發火,可謂是合情合理。
而且,還很有理有據,說的徐仲一句話都回不上來。
關鍵的時候,還是軍中的另一位將領顧時出來當了一個和事佬,勸住了兩人。
顧時在歷史中可是淮西二十四將之一,是朱元璋鐵桿組成的鐵桿,這一世,他的身份也是朱元璋的元老將領,他開口了,這個面子還是要給的。
一開始徐仲質疑朱溫,要求探查的時候,他還能坐著。畢竟,他也認為,前面這種地形,沒確認安全之前,絕對不能貿然進入。
不過,朱溫既然已經親自探查過了,雖然說徐仲二次探查也是為了謹慎起見,但這樣在眾將士面前公然頂撞朱溫,徐仲這種方法也確實是欠妥。
但是,經過了這麼一遭之後,倒是也沒人再提什麼二次探查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