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乾盛世下埋藏著很多危機,顒瑛要盡力去解決或減輕它們,他最先打算解決的是因人口而引發的糧食問題。
作為農業社會,人口就是生産力。為了增加人口,康熙時期宣佈“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雍正時期“攤丁入畝”;另外,康乾時期社會穩定、精耕細作推廣、玉米、馬鈴薯等高産作物引進等等原因都使人口激增。在乾隆五年清查人口時,帝國人口1.4億,到了乾隆二十七年,已經超過2億人。
可是人是足夠多了,但耕地面積卻跟不上,人民生活在饑餓貧窮之中。英使馬戛爾尼來華期間,發現北京街頭乞丐很多,許多百姓甚至蓬頭垢面,衣杉襤褸;他們當垃圾扔掉的食物被搶著吃。乾隆朝後期起各地爆發的一系列農民反叛也與此有很大的關系。
在當上皇帝後,系統又一次進行升級,不僅可以繼續造人,一些顒瑛從前看過的、卻沒有記清楚的資料和其他內容都可以被查詢出來,連只掃過一眼的資料也是。上輩子的顒瑛因為看反瓊瑤小說而對乾隆産生後好奇,因此翻看過一些資料,這對他來說是一大優勢。
顒瑛知道,好端端的老百姓不會想著去造反,封建時期和未來的二十一世紀是不一樣的,官員方面他不好說,但他至少可以肯定百姓的心思絕對沒有未來百姓那樣複雜——只要吃得飽飯,只要生活得安心,對他們而言就是全部!娛樂活動在他們的生活佔得比例少得可憐,也沒有供房供車這些壓力。
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每次起義不都是百姓被逼到實在活不下去了麼?
要讓老百姓活下去,首先得讓他們吃得飽飯,畢竟民以食為天。
系統升級還有很多其他好處,比如永瑛的【人物】表裡不僅僅會出現他親自接觸過的人,與間接與他接觸過的人也出現在了【人物】表裡。甚至,一些他沒直接接觸過也沒間接接觸過的人也出現在上面——透過【能力天賦排序】的方式,這是系統進化後的新功能之一,他可以諮詢全國範圍內一些方面最突出的人才有哪些,對這方面有天賦可以培養的人有哪些,然後找出來。
新的功能讓顒瑛覺得不是自己在管理這個國家,而是系統在管理這個國家。不過對他而言,只要這個國家可以走上富強道路,做個動手不動腦的偽傀儡根本就無所謂,只是因為要花大量時間去查詢,這又不能讓別人來幫忙只能他自己做,所以他把娛樂時間進行了壓縮。
未來的中國靠雜交水稻養活了大部分中國人,顒瑛想著能不能把它給提前搗鼓出來,即使搗鼓不出來也至少想辦法提高糧食産量,墾地也得開拓。這個時代的科技不如未來,但是他卻可以把相關方面的人才或是有這方面天賦的人都聚集起來,不怕找不出一個辦法來。
農業方面的人才數遍全國大有人在,但有些人卻是大字不識幾個的普通農民,對於這點在顒瑛的預料之內,畢竟他們幾乎天天與糧食打交道,比起連鋤頭不知道摸沒摸過的官員更加熟悉這些雖然常見卻絕對不能缺少的東西。
歷代皇朝幾乎都有暗衛,即使沒暗衛拿厲害點的太監湊湊數也成,所以永瑛讓他們將其中一些他看著覺得有挖掘潛力的人調查一下,光看資料是不能完全瞭解一個人的,有些人即使忠心度不高但在拿捏了他想要的東西後卻能更好的控制。
顒瑛作為新帝,登基的時間還不長、作為皇子時也沒聽過多少年早朝的年輕皇帝,政治手段不嫻熟是很正常的事,即使有近乎逆天的系統幫忙也會出錯,所以他要別人指出自己的錯誤。
穿越不代表年齡會疊加,顒瑛知道自己有些時候還很天真很幼稚,心思也有些不成熟。年輕人心性不穩,很容易被人誇得失了方向,飄飄然到不知道自己是誰,自己到底有幾斤幾兩......
所以顒瑛早在登基最初,就下過明旨拒絕大臣在奏摺裡寫任何贊揚他的語句,一個詞都不許提,寫多少字就罰多少銀子,如果屢教不改就改罰金子,哪怕當面也不許說他的任何好話,那些什麼“多虧皇上xxxx”的他絕對不想聽到。
他不想自己被慣壞掉,所以他寧可聽批評而不是聽贊揚。
顒瑛向來覺得統治者太重視面子是一件很造孽的事,百姓對皇家的事情好奇而又恐懼敢大肆宣揚地很少,大族宗室們也都精明著不會去碰皇帝逆鱗,換句話說皇帝的面子大部分時候即使什麼都不做也能較好地保住,更何況被人說幾句議論一下又怎麼了?上輩子的他又不是沒經歷過這種事情。
人的確得要面子,但過了度不僅自己受罪還會連累別人。所以顒瑛面對一些大臣的直諫,只要對方有理,他就會聽從甚至給予對方豐厚賞賜,並且鼓勵其他大臣們多多挖掘他身上的缺點,當面指出的賞賜,奏摺裡指出的也賞賜,這點他打算像古代的幾位明君學習。
當然顒瑛也不是一味地同從,一些方面他絕對不會鬆口,不能讓別人覺得他好拿捏。
皇帝不是神,不可能不犯錯誤,這些錯誤必須得讓別人指出來,而皇帝這個身份無疑是最大的障礙,畢竟“天子一怒,浮屍千裡”,哪怕是百姓都知道這點。
顒瑛知道自己的脾氣不怎麼好,有些時候糟糕到極點,但他會盡自己最大的力剋制住自己的脾氣——古往今來有多少人是死在皇帝的遷怒之下!他不可能不殺人,但可以做到不濫殺無辜,稍微管一管自己的嘴,不讓自己在一怒之下說出什麼讓他即使後悔也無法挽回的旨令,這點他還是做得到的。
恪光元年二月,顒瑛下旨建立單獨的、只研究農業相關的部門——農業部,其中一些研究人員甚至是從深山裡帶出來一字不識的農民,管理人員大部分都是平民出生的官員,薪水還算可觀。不單單是因為他們更加熟悉栽種糧食方面的事,更是因為他們比起出生大族的官員,更加明白糧食的重要與吃不飽的痛苦。
有些事顒瑛不喜歡藏著掖著,一些大臣雖說精明無比,但他們的學識和經驗卻擺在那裡,誰說皇帝就不能虛心向別人學習了?更何況大臣也不是光給他找錯誤的存在,更得給他出出主意,古代人雖然不重視商業卻重視著農業問題啊!
所以顒瑛在一次早朝將人口數量、耕地數量、糧食供應緊張的問題說了說,表達了一下自己對那些吃不飽的百姓的擔心,一些因為參與賑災工作而見識過百姓吃不飽的大臣也提了下自己的意見,之後他又收到了幾份長長的奏章。
於是顒瑛綜合了一下他自己以及那些大臣的意見,農業部便正式成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