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0111章  太華道君,這稱號不錯

易陽子大喜,眼中露出興奮神采,道:“掌門,這些都不難,如讓小孩從小受此薰陶,長大成人,必對道法心有親近,皈依道門機會大增,即使不入道門,也能得大道感化,誠信向善。”

嶽不群亦喜道:“那此事就拜託道長,慢慢編撰,務求文理通順,直白易懂,嵌入生活,褒善貶惡,事事維繫大道,宣揚道門真理。”

易陽子道:“掌門,此等道經倒易編撰,但如何能讓人誦讀呢?”

嶽不群道:“這由我來實施,我欲先在華山學堂、華山上下普及,然後向弟子家屬、外派下屬推廣,慢慢延伸到華山的合作伙伴。”

“道院也要培養自己的弟子,派往各地傳授,解釋道義,以點帶線,由線及面,數十年不綴,必有收穫。”

易陽子歡喜道:“道祖慈悲!掌門此法,有大功於道門。”

嶽不群道:“大道無形,對於芸芸眾生而言,太過虛幻,我們全真侍奉太上老君,太上為道之化生,不如以太上之名,代道教化。”

道教流派眾多,各自侍奉不同聖神,但嶽不群獨尊老子,因此,華山門下,也都侍奉太上老君。

華山派祖師郝大通創立的道教華山派,在道教體系內並不顯赫,比之全真龍門,全真武當等大派大有不如,嶽不群想要改善道教華山派的地位,單以全真華山之名,恐難以奏效,故需另闢蹊徑。

易陽子道:“此言大善。”

嶽不群又交代了擴招道院弟子之事,並言將繼續招募道法教習等等,易陽子自無不可,並熱心向嶽不群推薦幾個相熟道士,嶽不群一一應承,表示會派人前往,此事既了,嶽不群遂起身告辭。

光大道法,是嶽不群本願,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卻不宜提前向易陽子道出。

華山開始籌備海外移民,這些千百年一直生活在大陸故土的鄉民,一去數千裡,雖心向財富和土地,但心中惶恐必不可言,為安其心,有必要給他們樹立一個信仰為佳。

心靈有所寄託,才能抵禦對故土思念,蘇軾曾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只有安心了,才能為新的家園盡心盡力,建設完善,才能為新的家園殊死拼搏,擋住豺狼。

況且,大航海時代已經開啟,西歐傳教士一步步逼近華夏文明,如果沒有堅定的信仰,容易被那些傳教士拉攏過去,不自覺就成了帶路黨。

故嶽不群模仿後世一些宗教做法,使道教理念切入這些移民的方方面面,使其時刻沐浴在道家教化光芒之下,向那些傳道士豎起一道堅固的圍牆。

現在的道家,主要走的是上層路線,道義上講究出世,出世了,也就離了芸芸大眾,這群眾基礎也就薄弱了。

而一個教派,如果沒有深厚的民眾基礎,不啻是無根之浮萍,大風一吹即消散得無影無蹤,談何擴大發展。

嶽不群就是想拾起被各大道家流派遺棄的普羅大眾,把全真華山慢慢切入到他們的生活中去,從小培養,潛移默化之下,對華山的發展必有極大助益。

至於其中有人學識增長,要研究高深道法,華山派也有,即使有人改修其他道派教義,對華山來說,也不是什麼損失,反而把華山的教義擴充套件了出去,嶽不群是樂見其事。

嶽不群雖尊崇出世之道,但在世俗管理中,卻不能依賴出世之道,反而需要入世。

嶽不群暗暗藏著野心,想把自己的道德理念,融入到全真華山派裡面,再由全真華山派,向世人進行傳播。

嗯,全真華山派,似乎有些侷限了,既受限於全真,又侷限於華山,初期使用尚可,等到了一定的階段,需得重新改個名字。

嶽不群一路走一路想,抬頭就看到山腰中高高佇立的太華堂,心裡一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