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過了趙不爭,嶽不群信馬由韁,在中華界遊逛了一個月。
整個中華界都在拆除建築,地表上九成以上的建築被抹去,或改成湖泊,或植上林木,或鋪上綠毯般的草皮……
一片片靈田被改造成藥田,種植上各種珍稀的靈藥。
這些靈藥是特意挑選的,成長年限都很長,動輒數十數百年,顯然被當做門派的底蘊來經營。
門派數量被控制在三百六十之數,最小的門派,也得到了十萬平方公里以上的陸地。
方圓百里以上的島嶼,全部登記在各門各派或各高階修士的名下。
百里以下的島嶼,則全部劃歸皇室所有,各派修士如想要使用,得向皇室繳納租金。
那些散修和家族式的修士,除了少數築基期以外的,都被動員遷到華靈界去了。
在華靈界,他們轄下的土地,瞬間就擴大到千里以上,只要經營得當,家族開枝散葉,休養生息數百年,生養個數十萬人也不在話下。
相對於城市和農村建築的大規模拆除,各教派的山門,卻在重新建造。
如太華教,太華學宮從華陰搬到了長安,整個長安都成了太華學宮的地盤。
太華教的山門駐地,則從囊括了冬至靈寶、西至終南山、南至商洛、北臨黃河的偌大地界,週迴千里。
其他各教派,以此類減,週迴八百里、五百里、三百里不等。
數百家學宮也得到了極大的擴張,如整個關中平原,都劃歸太華學宮所有,數萬太華學宮弟子,成了這裡最主要的活動人口。
而長安留下來的數千人,和關中平原留下來的萬餘人,除了那些養老的之外,其餘人等,都轉職為學宮弟子服務。
這也是帝國及各教派上層答應這數百萬人留下來的原因之一。
嶽不群特意留心觀察了一下各學宮弟子,發現這些弟子的素質,已經達到了西昌傳道院弟子的平均水準。
這也就意味著,如果這樣的發展趨勢不被打斷,數十年後,中華界每年至少能出現數千個築基期的修士。
而隨著華族對華靈界的進一步開發,華族人口必定會急劇膨脹,每年高階修士出現的數量,也必定隨之以一定的百分比增長。
整個中華界,已經進入了高速發展的軌道,追上雲跨界的修道水平,已經只是時間問題了。
嶽不群滿意地經過通道,進入了華靈界。
因為對華靈界的掌控程度加深,通道的兩側,已經重新規劃建設。
為了能儘量快遞遷移民眾,這裡被打造成快速道路。
六丈寬的通道,能一次並排透過二十人,只要組織得當,一天就能透過百萬人。
不過,中華帝國還沒有這樣強大的組織能力,聽說最高峰的遷徙階段,一天也就透過二十萬人而已。
這已經是兩界的組織運營極好——中華界這邊的所有遷徙民眾,從數里外就開始奔跑,一刻不停,從通道直衝而過,華靈界那邊又引導得當,馬上疏散民眾——才有的成績。
不過,如今的通道重新恢復了平靜,來往的人員少了許多,帝國吏員正在重新設立檢測和警戒設施。
嶽不群漫步走了過去,沒有驚動任何人。
這通道的執行機制,早已銘刻在嶽不群的心裡,他的神識,還深深嵌在通道執行機制的最底層。
不管他身在何處,這通道的任何變化,他都能第一時間獲知。
通道外面的華靈界,兩側的山峰早已剷平,巨大的廣場鋪著平坦的石塊,向著遠處延伸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