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家五年,生活的確多姿多彩起來。
見過很多沒見過的,吃了很多沒吃過的,開了眼界也長了見識。
和家鄉比起來,自己所生活的城市,眼花繚亂,每一片風景都想去看看,每一種美食都想去品嚐。
一直覺得自己長大了,見過世面了,翅膀就硬了。
但就算外面的世界再精彩,就算自己飛得再高,也還是會想念老媽炒得那盤醋溜土豆絲。
人就是這樣,當你信心滿滿地覺得自己可以飛去更遠的地方了,終於什麼都不怕了。
但遇見的人越多,走得越遠,就越想家。
在特別想家的時候,你會怎麼辦?
給家裡打個電話,自己做一頓飯,又或者投身工作讓自己忙起來不去想……
但我遇到過一個特別的朋友,他有一個習慣,只要想家,就會聽民謠。
他說只有民謠,才能寄託自己心裡那些真實而樸素的情感。
記得有一次,他約我們一起去KTV喝酒,點了一首《理想三旬》。
就老去吧,孤獨別醒來。
濃煙下的詩歌電臺一曲一曲的唱,沒有買上回鄉的票,舊鐵皮也依舊會向南開。
酒喝多了容易醉,歌聽多了至少能安然入睡。
那些身體去不了的地方,夢裡至少可以。
對他而言,這首歌是一次又一次想家時必備的“強心劑”。
也是從那以後,我知道了想家就聽民謠。
現實裡沒有的,歌裡有,現實裡回不去的,歌裡帶你去夢裡找。
也記住了那個唱民謠的人:陳鴻宇。
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為他獨特的嗓音,是歲月最好的詮釋。
我記得看過一個問題,問聽陳鴻宇的歌是一種什麼體驗?
我看過最形象的一個回答是:像有人在扯著耳機唱給你聽。
唱你所想,唱你所不敢想。
大概是因為我們都和他一樣,在家時渴望遠方,流浪時懷念故鄉。
可就像歌裡唱得那樣:
漂泊是成長,必經的路牌。
小時候有人問我,長大以後想做什麼?
我說我要去北京幹大事,當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