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元暉和長孫晟兩人之後,楊堅以內史監兼吏部尚書軍元帥,達奚長儒為行軍總管,率軍馳援,防備敵軍從靈州道、原州道內犯。
對於這次突厥人的進攻,楊勇倒是很想親自領軍,只是知道並無可能,素性不提,在長安做了半年多的太子,雖然贏得了朝庭上下交口稱讚,楊勇更多的卻感到窒息,身為太子,處處都要以身作則,連吃飯飲食都需按規定安排,這對於前世一直自由自在的楊勇來說,簡直是一種煎熬。
楊堅自己以大丞相身份篡位,對於相權最為不放心,雖然定下三省六部制,讓三省互相制衡,依然擔心大權旁落,幾乎是事無鉅細都要關心,每天只睡三個時辰,其餘大部分時間都在處理公務,對於太子,楊堅暫時還非常信任,許多事都允許楊勇參預,有時楊勇不得不陪著皇帝處理國事到深夜。
楊堅精力旺盛,楊勇卻只有十五歲,還是長身體的時候,一熬夜就不免哈欠連天,對於楊堅的勤政,楊勇真是無話可說,或許後世的皇帝只有一個朱元璋能夠相提並論,楊勇絕不希望自己以後也是如此,只是面對楊堅對權力的敏感,他就是太子也無法提醒。
虞慶則和達奚長儒兩人一出征,朝政更是複雜,前線戰事一日三報,楊堅忙得不可脫身,甚至一日連三個時辰都不得休息,楊堅還算對楊勇體惜,並不要求楊勇也跟著做,楊勇雖然很想在楊堅心中保持孝子形象,無奈以他還在發育的身體條件。即使學了內功也做不到,與其在楊堅面前哈欠連天,破壞形象,倒不如樂得休息,因此反而比大戰起前還輕鬆一些。
這天上完早朝,楊勇照例留在側殿和高穎,元巖等人一起陪皇帝處理政事,外面傳來一陣凌亂的腳步聲,所有人都抬頭向門外看去,知道定是又來了軍報。果然,門外馬上由二名禁軍侍衛扶著一名信使走進大殿,信使已經累的氣喘息息,一進大殿,兩名禁軍將他放下時,信使馬上癱在地上,連跪都無法跪拜。
“報皇上。行軍元帥虞慶則向皇上稟報緊急軍情,靈州道、原州道已經陷落,我軍現處於原州道,突厥大軍分成三路南下,我軍兵少將寡,無法一一抵擋,請皇上速派援軍。”
聽到這個壞訊息,眾人都是啊的叫出了一聲,楊堅更是從椅子上立了起來:“當真?”
信使又重複一遍。楊堅才揮手示意兩名禁軍將信使扶下休息,沒想到這次突厥人進軍如此迅速,隋軍來不及迎敵兩地已失守。原州道即為平高郡,可憐這座要塞數年之內被突厥人兩度攻破。
聽聞原州道失陷。楊勇心中格登一下,首先想到地平高郡是京畿門戶,原州道下面各個郡縣可是有楊勇安排的不少親信,但願他們能夠逃過突厥人的殺戳,否則若是全部戰死,楊勇簡直要欲哭無淚,口中急道:“誰人防守平高郡?該死之極!”
虞慶則和達奚長儒兩人率軍出發才數天,靈州道、原州道失落自然與兩人無關,平高郡才剛剛興建好,以此地的險峻。兵力再懸殊,守上數十天也沒有問題,沒想到連十天都沒有守住就陷落。
面對楊勇的責問。楊堅面上有一絲尷尬之色,事實上如果現在還是當初楊勇任命的達奚長儒防守平高郡,平高郡現在肯定穩固無比,只是楊堅認為平高郡已經建好,不會再有風險,將達奚長儒調離,換上了獨孤氏的一門遠親作將領,這樣的重地,自然還是親戚牢靠一些。
楊堅登極後,吸取大周沒有強宗固本的教訓,大封同姓諸侯王,邵公楊惠封滕王,安公楊爽封衛王兼雍州牧,楊弘為河間王,侄兒楊靜為道王,楊智積為蔡王,楊雄……
除了楊勇是太子外,其餘四個兒子還沒成年就封王並掌管地方事務,楊廣封晉王兼併州總管,三子楊俊封秦王兼洛州刺史,四子楊秀為越王兼益州總管,五子楊諒為漢王,因為才七歲,總算沒有讓他也擔任一州總管。
除了楊家外,獨孤氏家中也水漲船高,許多人不但爵位提升,而且也獲得了實缺,就是元孝矩能接受楊勇東京冢宰位置,也是沾了是楊勇老丈人的光,只是對於元孝矩楊堅還是有一點區別,沒有讓他擔任洛陽總管,而是換上了自己三子楊俊,與元孝矩互相牽制。
只是沒想到獨孤氏地親戚如此不成器,用人唯親的結果馬上顯示了出來,丟掉平高郡,等於將京畿重地門戶洞開,以前死拖突厥大軍,然後分化瓦解的策略差不多就要破產,若是讓突厥人攻入京畿重地,必定會對突厥人大為鼓舞,再要實施此前戰略,比起以前來不知困難多少倍。
楊勇不知守平高郡的將領是何人,高潁卻是清楚的很,他掃到楊堅臉上的尷尬,連忙道:“稟太子,現在不是追究丟失平高郡責任是誰的時候,眼下當務之急是派遣援軍分成三路抵抗突厥大軍。
楊堅總算擺脫臉上地尷尬:“對,對,高愛卿所說在理,各位說說,何人可以迎敵?”
楊勇還想再說,見到高潁對自己連使了兩個眼色,知道其中有古怪,只得將此事拋開:“父皇,可命虞慶則和達奚長儒兩人重出原州,伺機收回,河間王楊弘大軍出靈州,將突厥大軍擋住,平高郡丟失,突厥人還可以從寧州進軍,父皇當選一人固守寧州。”
原先寧州剌史郭子勝是尉遲迥老部下,楊勇在上次返京途中,郭子勝不奉朝庭旨意,試圖阻止楊勇的玄龍軍回京,被楊勇派人拿下,在殲滅尉遲迥叛亂時,郭子勝也死於亂軍之中,如今的刺史剛換上
年。在突厥人大軍壓境下能否守住城是一個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