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京城,註定是一個不平凡的時候。
天子起複前禮部尚書于慎行入閣參贊機務的訊息讓無數朝廷官員輾轉反側的同時,一封紅翎急報叩開了剛剛落鎖的皇城大門。
坤寧宮中,朱常洛望著底下三娘子臣服的模樣,他知道,距離徹底將土默特收服又近了一步。
如今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時機!
在大明數百年的國祚當中,唯有成祖皇帝在時,可以力壓草原,數度北伐,令得那些異族瑟瑟發抖,但是即便是成祖皇帝,也只能保證自己活著的時候不受草原的威脅,而在他死後,大明和韃靼立刻就恢複了敵對的狀態。
這是困擾著中原千百年的問題,國力有強盛之時,可以敗草原,卻不能滅草原,只要中原一旦國力衰微,草原必將趁機入侵。
雖然說朱常洛並不是有計劃的開始了這場戰爭,但是戰爭既然開啟,他就要打贏,不僅要打贏,而且要全力以赴。
坦白來說,朱常洛其實有信心能夠打贏土默特,縱然是扯力克有察哈爾部的扶持,但是那畢竟是一個混亂割據的草原,別的不說,經歷過一場徹底的改革,將自己武裝到牙齒的三大營若是傾巢而出,土默特別說是攻城了,能夠倉皇撤軍就不錯了。
但是到最後,他只是派出了神機營,並且嚴令神機營在總攻之前只參與守城,他之所以這麼做,不僅僅是因為朝中大臣的反對,更是因為他有著更深層次的考慮。
歸化!
這是唯一一個能夠徹底解決邊境問題的辦法,中原民族從來都不是一個排外的民族,孔子作春秋有雲,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中國入夷狄,則夷狄之;孟子當中更是明言,舜生於諸馮,遷於負夏,卒於鳴條,東夷之人也,文王生於岐周,卒於畢郢,西夷之人也。
唯有能夠將草原民族徹底納入大明,才是治本的法子,這個納入,不僅僅是要讓草原民族臣服於大明,也不是簡簡單單的腐化籠絡他們的貴族,而是要從底層著手,讓草原上的百姓認可大明,將自己當成是大明的子民,唯有如此,才能徹底解決邊患問題。
但是朱常洛心裡也清楚,想要做到這一步,何其艱難!
歷來華夷之辨就是中原民族當中不可動搖的根本觀念,上古先賢以文化文明為論,相容幷蓄,但是今人卻不曾有先賢之念,所謂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從秦漢之後,中原民族同化和接受的民族就越來越少,轉而開始重視血統。
別的不說,朱常洛敢說,如果他敢將自己的想法公之於眾,立刻迎來的就是劈頭蓋臉的彈劾之聲。
更何況即便是不談這些大臣的問題,在這件事情上,朱常洛也是摸著石頭過河。
他想要的,是讓草原民族心向大明,仰慕中原,進而希望自己能夠成為大明的子民,而不是透過強迫的方式來完成這個轉變。
事實證明,這個辦法是有效的,就錦衣衛傳回的訊息來看,至少現在,建州女真的百姓已經和大明的其他城鎮的百姓一般無二。
穆爾哈齊屢次尋求李如梅的幫助,可不是白白得來的。
李如梅這些年以來,做的最大的一件事情就是在循序漸進的影響著建州百姓的生活,朱常洛和其他的皇帝不一樣的是,他在和女真的互市當中,十分慷慨,尤其是在一些生活用品上,顯得格外的大方。
往常被奉為稀有的絲綢布匹,女真的百姓卻是能夠很容易就買得到,尤其是為了討好李如梅,穆爾哈齊帶頭穿著中原的服飾冠冕,在女真的貴族當中引起了一陣風潮。
如今的建州城中,若是不摘下頭冠露出腦袋上的金錢鼠尾,那些人簡直和大明的百姓沒什麼差別。
而這就是第一步,如果有一天女真也能夠真正的按照漢人的習慣來生活,那麼大明將再無邊患之憂……
當然,距離這一步還很遠,不過朱常洛的心裡,也是有信心的。
所以他打算,將這個法子在土默特的身上試一試,當然,朱常洛心裡清楚,這件事情的難度會很大,事實上,建州女真和土默特部雖然都是異族,但是他們二者其實是不一樣的。
人們往往習慣於將威脅到中原民族生存的民族都當做遊牧民族,但是實際上不是的,女真一族雖然也以騎兵聞名,但是他們其實是漁獵文明。
應該說,漁獵文明向農耕文明轉化是相對容易的,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朱常洛之前,努爾哈赤也在努力的向中原文化學習,雖然兩者是不同的,但是終歸女真受到中原文明的影響更重。
而朱常洛當初之所以那麼著急的要對建州女真出手,不僅僅是因為當時的戰機所致,正是因為當時的女真正處在一個文明的塑形期,它吸收了足夠的中原文明,往前一步,就會被中原文明所同化,而往後一步,就能形成自己的文化痕跡。
朱常洛沒記錯的話,正是在那幾年,努爾哈赤統一女真之後,第一件事情就是創立滿文,脫離中原文明帶來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