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六十章 堡壘建成

轉眼到了十一月中,自從徐家敗亡的這段時間,管隊官王炆鎮忙著處置徐家的那四處生意,全部交給總旗官賈洪雨料理,也開始陸續盈利賺了一點銀子。

同時王炆鎮從百戶官廳搬了出去,直接住進了徐家宅院,並且將匾額改為百戶府邸,高高興興的住上了“豪宅”。

至於黃山墩、風火山墩和沙溝墩那邊,王炆鎮也都安排人手重新組建了起來。王炆鎮新任命了三名總旗官甲長,其中一人便是原來尋山墩的夜不收沈拓。

沈拓在剿滅海寇的戰鬥中立功,被王炆鎮提拔為小旗官,這一次正好空缺出三個總旗官的位子,王炆鎮便下令將沈拓再升一級,提拔為總旗官甲長,主持黃山墩。

而劉衍也沒有閒著,聽到了沈拓升官的訊息,還特意派人送去了二十兩銀子的賀禮,並且邀請沈拓有時間過來喝酒。

隨後劉衍在這段時間裡,便一心一意的盯著大盤堡的修建,使得修建的速度快了許多,終於在中旬的時候,大盤堡建成了。

大盤堡的整個堡城周長約在六百多米,為傳統的正方形,通體以黃土夯築,不包磚。堡牆的北部兩端接著原來大盤墩的馬圈圍牆,正好原來這個火路墩可以用來守望。同時南門外的甕城也是築好,還挖有一道深三米,寬六米的護城溝壕。

在大盤堡堡外,原本簡陋的較場也已經修繕完畢,不但平整了地面,還興建了火銃靶場、武庫、營房等設施,劉衍直接將這處校場修建成了一處兵營。

按照劉衍的計劃,大盤堡的兵力還會繼續擴充的,所以駐紮的地方一定要寬敞一些,要提前預留一些營房之類的設施,所以這邊的校場便順理成章的改建成了兵營,算是劉衍提前做的準備工作。

與此同時,劉衍下令在軍屯、海鹽工坊也各修建了一些營房,陳勳旗駐地在軍屯,張義旗駐地在海鹽工坊。苗紹率領的親衛旗駐紮的大盤堡內,其餘的王越旗、汪博旗、許銘旗全部駐紮在校場營房內。

這樣一來各處的營房都不滿員,有不少的空房子,這些房子便是為將來擴編兵力預留的。

大盤堡修建完成之後,堡內眾人的安全便有了保障,劉衍心中的一塊石頭也終於落地了:終於是趕在清軍入山東之前,將大盤堡給修建完畢了!

這一天,劉衍在汪博、王越、苗紹、許銘四名小旗官的陪同下,繞著修建好的堡牆巡視了一番。隨後劉衍便吃驚的發現,大盤堡那密密夯築的堡牆非常結實,其結實的程度已經超過了劉衍的預期。

之前在修建的時候,那些請來的工匠便在請示了劉衍之後,專門採買了不少的桐油,在修建堡牆的時候,往牆體中灌入了一些桐油。

當時那些工匠前來請示的時候,劉衍並不以為意,只道是這些都是工匠修建堡壘的固定流程而已。可是此時劉衍才真正的驚訝了起來,用力拍了拍牆體,吃驚的估計這堡牆的堅固度,甚至還要在後世的混凝土之上,要知道現在可是明末啊,想來真是不可思議,華夏工匠的技術果然不同凡響!

大盤堡的堡牆通高十米左右,上面修建有垛口和女牆,牆上遍佈供鳥銃手射擊的射擊孔,還專門有傾倒金汁、滾油的位置,設計得非常科學,大大增加了大盤堡的防禦力。

至於大盤堡堡牆的高度,劉衍記得此時大明各處邊鎮,以及沿海屯堡的堡牆普遍都是高六米到十四米,大盤堡的堡牆高十米,也算是中規中矩了,足以滿足現階段的防禦需求。

隨後劉衍等人來到了南面的大門外,在大盤堡南端興建的城門通體以石塊砌成,被劉衍命名為“平虜門”,內門命名為“興泰門”。在堡門的正上端,鑲嵌著一塊石匾,正中淺刻楷書“大盤堡”三個大字,大字左右兩邊豎向陽刻楷書,記載了建堡的時間,軍將,工匠等事蹟人物。

當然,記載中最重要的人物便是劉衍了,這些內容劉衍是提前看過的,看著上面溢於言表的讚美之詞,劉衍只是一笑置之,並沒有修改的意思,眾人更是樂得如此,便直接鐫刻在了牆體上面。

此時大盤堡內有軍戶五百多戶,人口有兩千多人,不過堡內的地方還是比較寬鬆的,還有不少的宅基地上沒有修建房屋,只有地面上畫好的白線。

其實劉衍之前曾看過一些關於大明堡壘的史料,記得大明中期朔州平魯境內有個威虎堡,那威虎堡城高十四米,周長五百五十米,當時堡內光是駐軍就有五百多人,馬匹數十匹,至於堡內的軍戶更是多達三千人左右。

威虎堡比大盤堡小得多,卻可以住比大盤堡更多的人,劉衍暗道自己的大盤堡內還可以再招些人居住,現在的兩千多人並不是滿員狀態。按照劉衍的估計,大盤堡的滿員狀態,最起碼可以居住三千人到三千三百人左右。

同時在堡牆修建好後,對於堡內的建築,劉衍並沒有興建眾人都渴望己久的戲臺廟宇,而是第一時間讓人在城東一個被命名為興業巷的地方興建一個磨房。

以往大盤堡內沒有磨房,軍戶們磨面都要到王家莊去,雖然距離不是很遠,但終歸是非常不便的,眼下既然大盤堡全都修建完畢了,這興建磨房,便提上了劉衍的議事日程。

其實修建一個磨房容易,堡內有的是木料黃土,不過困難的是那兩塊巨大石磨的打造,這個事情,劉衍就交給小旗官苗紹了。

苗紹也不負厚望,很快便僱傭了夏河寨前千戶所的幾名石匠,鑿出了兩塊巨大的石磨,磨坊也很快就修建了起來。

直到建好磨房後,劉衍才下令在大街的中心興建一個戲臺與一個廟宇,引起軍戶們的一片歡呼。從此以後,堡內的軍戶們終於有個看戲的地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