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劉衍大舉擴軍的時候,南方戰事也再起波瀾。
早在崇禎十二年五月的時候,張獻忠率部在谷城再度叛亂,很快就打垮了守備谷城的明軍,殺了縣令阮之鈿和巡按御史林銘球,拆毀城垣,劫庫縱囚。監軍道張大經和馬廷寶、徐起祚被迫投降。
張獻忠率部離開谷城的時候,把官府上下大小官員向他索賄的名單、數字和時間,都詳細地寫在城內外的牆壁上,由此讓周邊百姓憤慨不已,張獻忠趁機擴大兵力,拉起了一支將近十萬人的隊伍。
張獻忠再次反叛的時候,羅汝才、馬守應部也起而響應,併到谷城與張獻忠部會合。同一時間隱伏在商雒山中的李自成也重整旗鼓,經湖北鄖、均地區進入河南。流賊大軍的烽火剛剛趨於熄滅,便又一次在中原大地上燃燒起來。
督師熊文燦得知流賊大軍再起的訊息,立即調左良玉和羅岱領兵追剿。
張獻忠將大軍埋伏在房縣以西的羅猴山,張網布陣,並派出一支隊伍佯攻敗退,引誘明軍入山。待到明軍大部進入山中,張獻忠與張定國、張可望、張文秀、張能奇四個義子率伏兵展開圍攻,明軍一萬多人全部潰散,羅岱被活捉,左良玉丟盔棄甲伏鞍而逃,連軍符印信也丟失了。
崇禎帝收到戰報憤怒不已,一怒之下撤了熊文燦的職,並派錦衣衛予以逮殺;同時左良玉降三級,命其帶罪隨軍立功。
接著,崇禎帝改派大學士、兵部尚書楊嗣昌前往湖南戰場督師,總督以下並聽節制,再次展開對流賊大軍的大規模圍剿。
楊嗣昌雖然精於黨政,但也算是頗具才幹的,一到襄陽,就丟擲他策劃的"四正"、"六隅"、"十面張網"的戰略。
楊嗣昌準備會師十萬,並檄河南、四川、陝西、鄖陽諸撫鎮將領,分扼衝要,主要任務是全力圍剿張獻忠和李自成兩部流賊大軍。
起初,張獻忠不瞭解情況,接連失利,非常被動。在張定國的建議下,不斷派出細作打探情報,摸清了明軍的底細,張獻忠便派人說服羅汝才兩軍聯合。
然後張獻忠率領大軍以"以走制敵"、"避實擊虛"、出沒無常的戰術對付明軍。同時,張獻忠加強了情報工作,派出很多機靈的軍士扮成商人小販,四處探聽訊息。老百姓也常把明軍的動向告訴流賊大軍,還常給張獻忠的隊伍做嚮導。
因此,張獻忠所部每每都能及時掌握敵情,迅速採取相應的戰略,打得明軍措手不及。然後又迅速轉移,使明軍摸不清流賊大軍的去向,難以展開追擊。
如此幾輪下來,明軍各部不是撲空,就是遭到埋伏而損兵折將。但是,流賊大軍被困在明軍的包圍圈裡非常不利,隨時都有被圍殲的危險。為此,張獻忠認為必須徹底粉碎明軍的圍剿計劃,跳出圈外去作戰,才能更有力地打擊明軍。
於是張獻忠與張定國、張可望、張文秀、張能奇四個義子商議過後,便決定全軍不惜代價衝出明軍包圍,向四川方向轉戰。
經過這幾個月的交手,楊嗣昌眼見各部明軍難堪大用,用現在手中的兵馬不可能完成殲滅流賊大軍的任務,這種十幾萬人馬的大會戰,手中沒有一兩支精兵坐鎮是不行的,弄不好自己也會落得熊文燦那樣的下場。
於是楊嗣昌便想到在鉅鹿之戰、濟南之戰中立下大功的劉衍,想徵調劉衍部過來助戰。
不過楊嗣昌老謀深算,知道劉衍是自己死對頭盧象升的部下,二人的關係還很不一般,貿然向朝廷上書徵調,在楊嗣昌看來,盧象升肯定會從中阻撓。
而且劉衍也不一定願意勞師遠征,到時候即便來了,也是出工不出力,自己還是一樣難幹。
於是楊嗣昌先是派了心腹趕往即墨營城,將自己的一封親筆信帶給劉衍,準備先私下裡和劉衍接觸一下。
八天之後,即墨營城。
劉衍見到了來人,只見一個身材瘦高但是很精幹的漢子站在堂上,一身的短打,渾身上下都是汗水,好像是剛從水裡撈出來的一般。
“你是何人?要見本將軍所為何事?”
劉衍雖然已經透過名帖知道了,但還是又問了一遍。
只見那漢子抱拳說道:“兵部尚書楊閣老府中門客,鄙人姓章名環,奉楊閣老之命,前來送一封書信。”
劉衍見那章環說話不卑不亢,對其也有了一絲好感,揮了揮手,身旁的苗紹過去接過書信,轉呈給劉衍。
劉衍當面開啟,只見書信中字跡龍飛鳳舞,不說楊嗣昌的人品如何,這書法造詣卻是非常高的。
在書信中,楊嗣昌先是盛讚了劉衍屢立戰功,麾下將士也盡是虎賁之士,甚至稱讚劉衍為大明自戚少保之後,又一擎天柱!
對此劉衍只是一笑而過,對於這些東林黨出身的大臣,劉衍心中沒有多少好感,他們說出來的話,也沒有多少可信度。
接著往下看,楊嗣昌在信中介紹了湖南戰事的情況,此時明軍雖然看似已經包圍了張獻忠所部,但是實際上卻非常被動,一直被流賊大軍掐著鼻子走,戰局隨時可能逆轉,所以楊嗣昌希望劉衍以大局出發,在收到朝廷調令的時候,儘快率部南下支援。
看完書信,劉衍陷入了沉思。
現在新軍的擴編事宜剛剛開展,各營的兵員和兵備雖然全部到位了,但是後續的補給,各營新兵的操練都沒有完成,現在新軍的整體戰力下滑嚴重,在這個時候出兵,劉衍是非常牴觸的。
而且從山東到湖南,大軍奔襲兩千多里,錢糧誰出?沿途補給能否保證?到了戰場上,友軍是否給力,這些都是問題。
所以劉衍當即將書信收起了,面無表情的看著章環,說道:“事情我知道了,你可以走了。”
卻不想章環一動未動,說道:“大人,楊閣老還有幾句話讓我轉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