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六百八十章 打平壤城

劉衍率部擊敗了近十萬朝鮮兵馬後,便率軍一路南下佔據了安州城,並在城中休整了一夜,隨後又立即整頓兵馬,直奔平安道治所平壤城殺來。

平壤歷史悠久,被朝鮮人視為民族發祥地,在朝鮮半島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傳早在公元前2333年,天帝庶子桓雄與熊女所生的檀君(又稱王儉)建立朝鮮國,其都城阿斯達就位於平壤,因此平壤又有“王儉城”之稱。

當然,在劉衍看來,這個傳說本身就是一個笑話,或者說是神話更為確切,畢竟以朝鮮棒子的秉性,吹牛從來不打草稿。

而後在中國商朝滅亡後,殷商貴族箕子來到朝鮮,以平壤為都城,是為“箕子朝鮮”。朝鮮人過去十分崇敬箕子,把他作為朝鮮民族的始祖。因此平壤的地位也顯得神聖起來,被稱為“箕城”。

在中國西漢初年,燕國人衛滿逃到朝鮮,並取代箕子朝鮮,稱為“衛滿朝鮮”。公元前108年,漢武帝派兵滅亡衛滿朝鮮,攻佔王險城(即平壤),在朝鮮半島北部設立了四郡,置於漢朝的管轄之下,其中平壤一帶即為樂浪郡,是漢四郡的中心。

眼下到了朝鮮王朝時期,平壤仍為當時朝鮮的重要城市,朝鮮王朝在此設立“平壤府”,便是平安道的首府,號稱“兩西重鎮”,時人稱讚平壤形勝“負山阻水,控制西北,俯瞰長江(大同江),遠臨曠野”。

此時的平壤城池分內城、中城、外城、北城四部分,內城有五門,南為朱雀門,東為大同門(有甕城),東北為七星門,東南為長慶門,西為靜海門。

內城之外為中城,南門為正陽門,東門為含毬門,北門為慶昌門,西門為普通門。

中城之外為外城,南為車避門,西為多景門。此外還有承服門、足樸門、大道門、小通門、水德門等。內城北端有北城,南為轉錦門,北為玄武門。

經過幾天的急行軍,劉衍率領三十多萬主力軍團將士兵臨平壤城下,此時駐紮在城內的朝鮮兵力多達十萬,主將是副將樸大勇,此人乃是朝鮮大將軍樸自荀的族弟,在朝鮮也算是一個能戰之將。

眼下樸大勇將所部十萬兵馬部署完畢,以外城和北城為防禦重點,部署了六萬五千多兵馬,剩下的三萬多兵馬部署在了內城和中城內。

劉衍率軍抵達城外的當日,由於時間已經晚了,便下令大軍圍城紮營,先切斷了平壤城與外界的聯絡,準備次日再調兵攻城。

樸大勇見狀便集結了城中五千精銳,全都是龍驤衛、虎賁衛等五衛的精銳,可以說是城中十萬兵馬的精華所在了。

樸大勇任命一名參將為首,率領這五千精銳出城襲擊明軍聯營。五千精銳在午夜時分從北城北面的玄武門悄悄出城,準備突襲幾里外的明軍營壘。

很快,五千朝鮮精銳便趁著夜色摸到了一處明軍營壘的外圍,只見營壘之中寂靜無人,一處篝火、一根火把都沒有,眾人自以為得計,隨即破開營壘的轅門,直接衝殺進去,隨後便驚恐的發現這是一處空營。

此時在距離這處營壘兩裡多遠處,國防軍第六軍總兵官苗紹冷聲看向前方的夜幕,甚至可以聽到前方傳來嘈雜的聲音,那便是五千朝鮮兵發出的聲響。

“閣老料想的真是沒錯,這些朝鮮人還真出來夜襲了,幸好臨近平壤城門的各處營壘都提前做好了準備,要不然還真要吃虧的。”

說完,苗紹便大聲說道:“命令各部火炮開火,命令騎兵各部開始出擊,截斷朝鮮兵馬的退路!”

“是!”

轟!

突然間,夜幕之中便響起了隆隆炮聲,在空營裡面已經驚醒的五千朝鮮兵頓時被砸得人仰馬翻,以數百顆炮彈為一組,不斷落在空營之中,還有大量的火箭射來,將營壘中早已經部署好的引火物盡數點燃。

五千朝鮮兵直接被快速蔓延的大火包圍在空營之中,領兵的參將被火箭射成了馬蜂窩,而五千兵丁在極端的時間內就死傷過半,剩下的所謂精銳也驚恐的在火光中四處亂跑,隨後便有不少人被明軍炮彈射殺。

與此同時,大批的明軍騎兵策馬在這座空營南面馳騁,甚至不少精銳鐵騎將士策馬在平壤北城跟前飛馳而過,發出陣陣吆喝聲,驚得城牆上駐守的朝鮮兵馬驚駭不已。

樸大勇此時就站在北城的城牆上,望著遠處正在熊熊燃燒的營壘,耳邊似乎還能聽到數千朝鮮精銳的慘叫聲和哀嚎聲,如此慘烈的景象讓樸大勇新生畏懼,而明軍竟然有防備,如此警惕、如此狠辣的手段,更是讓樸大勇不寒而慄。

“將軍,是不是派出援兵支援一下?”

樸大勇頓時瞪向了身旁的部將,怒聲說道:“出城支援?誰去?你去還是我去!”

那個說話的部將低頭不語,這樣的局面傻子才願意出城作戰,自己只是想賣個好,卻不知道卻被樸大勇當成了出氣筒。

“傳令各部:今晚嚴陣以待,所有人都不許睡覺,防止明軍趁勢攻城!”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