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初四,嘉峪關。
嘉峪關號稱“天下第一雄關”,城關兩側的城牆橫穿沙漠戈壁,北連黑山懸壁長城,南接天下第一墩討賴河墩,是大明長城最西端的關口,歷史上曾被稱為河西咽喉,因地勢險要,建築雄偉,有連陲鎖鑰之稱。
在宋元以前,嘉峪地區有關無城,只起稽查來往行人的作用。
大明為加強西北邊防,宋國公馮勝決定在此修建關城,不久,九眼泉地區平地而起一座黃土夯城,周長二百二十丈,高兩丈,寬一丈,這是嘉峪雄關的最早雛形。
隨後明代西部的吐魯番日漸強大,常引兵進犯河西走廊各城,嘉峪山隘口為必經之地。自建成嘉峪關後,這關便為西部國防重地,對保障河西地區的安全起著重要作用。
此後明孝宗時修建關樓,正德年間修建東西二樓,即光化樓和柔遠樓。嘉靖時加固已有建築並修築關城兩翼長城,每五里設墩臺一座。
從明洪武五年初駐土城,到明嘉靖十八年尚書翟巒加固關城,修築兩翼長城,嘉峪關斷斷續續修築一百六十八年,成為較完備的防禦城堡。
嘉峪關由內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線成重疊並守之勢,壁壘森嚴。關城與長城連為一體,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的軍事防禦體系。
此時的嘉峪關關城始建於大明洪武五年,比山海關早建九年,由內城、外城、羅城、甕城、城壕和南北兩翼長城組成,所有的防禦工事、關城、長城算在一起,全長約一百二十里。
長城城臺、墩臺、堡城星羅棋佈,由內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線組成重疊並守之勢,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的防禦體系。
嘉峪關內城牆上建有箭樓、敵樓、角樓、閣樓、閘門等共十四座,關城內建有遊擊將軍府、井亭、文昌閣,東門外建有關帝廟、牌樓、戲樓等。
內城西寬東窄,略呈梯形,城高9米,東西開“光化門”和“柔遠門”兩門。門外各築有甕城,城樓對稱,三層三簷五間式,周圍有廊,單簷歇山頂,高17米。城四隅有角樓、南、北牆中段有敵樓,一層三間式帶前廊。兩門內北側有馬道達城頂。
關城周長733米。關城正中有一官井,舊有亭,今已廢。西門外套築一道凸形城牆,構成一個羅城,這就是外城。外城比內城高2.7米。外城正中大門額刻“嘉峪關”三個大字。門頂原有城樓,與東西二樓形制相同,三樓東西成一線。
西面羅城磚砌,東、南、北有土築圍牆,連線長城。城外有城,迭門重城,成並守之勢。東甕城外有文昌閣、關帝廟、戲樓,城內靠北有遊擊衙門府一座。
西側以磚包牆,雄偉堅固。內城開東西兩門,東為“光化門”,西為“柔遠門”,意為以懷柔而致遠,安定西陲。門臺上建有三層歇山頂式建築。東西門各有一甕城圍護,西門外有一羅城,與外城南北牆相連,有“嘉峪關”門通往關外,上建嘉峪關樓。
這天清晨時分,在嘉峪關東面的光化門外,一隊明軍夜不收策馬衝進了嘉峪關關城,將西海大捷的訊息帶進了這座雄關之中,駐守在關城內的國防軍第五軍將士歡聲雷動,城牆上的戰鼓隆隆作響,驚得關外遠處的吐魯番部斥候驚慌不已,紛紛策馬向西面逃去。
此時城中的遊擊將軍府已經被都督沈拓“佔據”,變成了臨時的都督府,前來送信的夜不收將西海大捷的通報直接遞交給沈拓。
“好!”
沈拓看完通告後,笑著對副都督郭榮說道:“西域大戰首戰告捷,閣老在西海全殲韃靼土默特部七萬鐵騎,俘虜部眾十幾萬人,繳獲牛羊馬匹等牲畜八萬多頭,目前主力大軍已經向西挺進,準備佔據韃靼土默特部之地!”
郭榮笑著說道:“閣老出手就是不一般啊,直接斷了葉爾羌汗國一臂,我看咱們是不是也要動手了,總不能一直在嘉峪關內窩著,說出去太沒面子了。”
沈拓思索了一會兒,說道:“閣老在通告中已經提到,要咱們想辦法將西海大捷的訊息散出去,以動搖吐魯番部的軍心,我看這個辦法好,去將來東叫來,讓他帶人去辦。”
“嗯。”
郭榮點頭贊同,說道:“來東是夜不收出身,交給他辦正合適。”
隨後幾天時間裡,明軍在西海取得大捷的訊息徹底散開。
在北面,一些被明軍抓住的吐魯番部斥候“僥倖”逃了回去,順帶將明軍西海大捷的訊息也帶回去,頓時就驚得吐魯番部十幾萬大軍人心惶惶。
韃靼土默特部的戰力很強悍,至少不比吐魯番部差多少,可是卻被明軍迅速擊敗、滅族,面對這樣的敵人,吐魯番部上下已經開始蒙生退意。
與此同時,西南都督魏漢也接到了劉衍的命令,將西海大捷的訊息散播了出去。
固始汗聞訊也是驚疑不定,原本想著藉助葉爾羌汗國與大明交惡的時機,出兵撈取一些好處,可是卻不想等來了大明幾十萬大軍的進攻。
而葉爾羌汗國的主力到現在都沒有抵達戰場,反而是依附於葉爾羌汗國的韃靼土默特部數萬鐵騎被明軍輕鬆擊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