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七百六十九章 琉球

十一月十七日,琉球國西面海域,一艘大明福船正在向東航行,目的地便是東面的琉球國。

在福船上,商賈謝靈雨愁雲滿面的望著前方的海面,遠處已經依稀可以望見模糊的陸地,那邊便是琉球國了。

“不知道那個訊息是不是真的!”

謝靈雨在兩個多月之前曾收到一個訊息,日本在琉球國有異動,只不過這個訊息未經證實,只是透過其餘商賈得知的而已。

如今的謝靈雨已經是軍情部的特級“線人”,所以對於這種重大的情報,謝靈雨自然要親自跑過來驗證一下。

琉球國與華夏一衣帶水,大明立國之時曾封琉球島統治者為琉球王。因著水路之便,琉球國是大明、日本、朝鮮三國之間的貿易樞紐,由此賺取了大量的財富。

琉球王國的都城為首裡,便是後世日本沖繩縣那霸市的東郊。

歷史上的琉球王國,同古代日本一樣,關於其國的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中國古史。

《隋書》中即有《琉求傳》。據1650年成書的該國用漢語自撰的第一部國史《中山世鑑》稱:“蓋我朝開闢,天神阿摩美久築之。”“當初,未〔有〕琉球之名。數萬年後,隋煬帝令羽騎尉朱寬訪求異俗,始至此國地界。萬濤間遠而望之,蟠旋蜿延,若虯浮水中,故因以名琉虯也。”

這就是說,中國隋朝時該國始被稱為琉虯,後《隋書》改為“琉求”。此後,《元史》又寫作“琉求”,有的書中又稱“留仇”,總之都是諧音。

到大明代洪武五年,明太祖朱元璋派使臣楊載攜帶詔書出使琉球,詔書中稱其為琉球,從此乃成為正式名稱。可見,連琉球國的國名也是中國取的。

據《殊域周咨錄》載,該詔書說:“朕為臣民推戴,即位皇帝,定有天下之號曰大明,建元洪武。是用遣使外夷,播告朕意,使者所至,蠻夷酋長稱臣入貢。惟爾琉球,在中國東南,遠據海外,未及報知。茲特遣使往諭,爾其知之。”

這份詔書除了以華夏自居中央,使用了中國曆代皇帝習用的“蠻夷”之類詞以外,毫無威脅恐嚇的意思,是一種和平外交。因此,琉球國中山王察度首先領詔,並立刻派遣王弟泰期,與楊載一同來中國,奉表稱臣。

“由是,琉球始通中國,以開人文維新之基。”

繼中山王后,琉球山南王承察度和山北王怕尼芝,也相繼於翌年向中國皇帝稱臣入貢。當時琉球“三山分立”,相互征戰。

明太祖知悉後,又去詔雲:“使者自海中歸,言琉球三王互爭,廢棄農業,傷殘人命。朕聞之不堪憫憐。”因此要求他們“能體朕意,息兵養民,以綿國祚”。後三王果然罷戰息兵。足見此時大明皇帝在琉球享有高度政治權威,琉球也已是大明的屬國。

據琉球國史及各種史料記載,自洪武十六年起,歷代琉球王都向大明皇帝請求冊封,正式確定君臣關係。

但是到了日本慶長十四年(1609年)發生了日本薩摩藩(今鹿兒島縣)島津氏入侵琉球的事件,琉球國在受到薩摩制約的情況下,也始終沒有放棄身為大明屬國的地位。

當然,歷史上大明也對琉球非常重視,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元璋“更賜閩人三十六姓”入琉。這批中國移民主要是向琉球傳授中國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琉球王國也曾主動請求賜人,如1606年,尚寧王受冊封時,便請賜明人歸化。如從中國去的蔡氏為蔡襄的後人,林氏為林和靖家族的後人。與此同時,琉球王還經常選派子弟到中國留學。

從明洪武五年(1372年)以後,琉球王國一直使用大明的年號,奉行中國正朔。琉球王國的官方文書、外交條約、正史等,都是用漢文寫的。連它的國都首裡城的宮殿,都不是坐北朝南,而是面向西方,充分表示其歸慕中國之意。

琉球人也與日本人做生意,但每逢中國冊封使到琉,必禁用假名、和歌、寬永通寶(日幣),改穿唐服。

同時琉球國還配合大明抗倭,《明史》就有記載,如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先是,倭寇自浙江敗還,抵琉球境。世子尚元遣兵邀擊,大殲之,獲中國被掠者六人,至是送還。”

明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推官袁可立曾奉命巡海琉球查案,救贖過琉球冤民,為感恩,琉球人為袁可立建廟塑像,敬若神明。

大明黃道周在《節寰袁公傳》中寫道:“亡何,而琉球貢使至,稱數月前有飄舟墜此岸,出其人視之,則皆琉球也。眾鹹謂公(袁可立)神明。”

公嘗查盤海上兵餉,…公疑,而代諸夷求緩死,權系縣獄。未幾,琉球貢使至,始知為本國良民,而以輸糧失風者也,悉縱之還。夷感其德,民服為神五載。”

海船很快就抵達了那霸港,謝靈雨在這裡上岸,帶著一眾隨從在港口僱傭了一輛馬車,便準備前往琉球國首都首裡城。

早在大明萬曆三十七年,日本德川幕府派薩摩藩率軍侵略琉球,薩摩軍攻佔首裡王城後,大劫七日,一切可動財物,全部裝箱運走。

還將琉球國王尚寧等百餘人俘至鹿兒島,直至1611年(日本慶長十六年)九月十九日,尚寧王被迫與薩摩藩簽訂《掟十五條》,承認薩摩藩對琉球的控制。同時將奄美五島(即喜界島、德之島、奄美大島、衝永良部島和與論島)劃歸薩摩藩直轄,才得以釋放生還。

此外,琉球還被迫遣使謁見幕府將軍,此舉被稱為“上江戶”。此後,島津氏成為琉球國對外貿易的掌控者。從此琉球進入了“一國兩屬”時期。

不過出於琉球在大明與日本之間的特殊位置考慮,江戶幕府和薩摩藩雖把琉球納入日本式華夷秩序之中,但在對外關係上,對琉球王國的存在採取了預設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