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二十五年十一月末,就在大明與羅剎國在北方膠著不下,在臺灣島逐漸取得優勢,開始不斷對西班牙總督岡薩雷斯部發動進攻的時候,英國東印度公司省督喬西普也收到了公司總部送來的任命,將其任命為英國東征總司令。
喬西普拿著東印度公司的任命,很快就在印度各處召集到一支規模龐大的軍隊。
這支軍隊幾乎囊括了英國東印度公司部署在印度的大部分兵力,包括陸軍各部和幾乎全部的艦隊戰艦,具體如下:
英國東印度公司的正規軍兩萬八千人,裝備了陸軍炮一千五百門,這兩萬八千人中,有一萬五千人是精銳火槍兵,七千人是披甲長戟兵,六千人是騎兵。
至於海軍方面,喬西普則是徵召了包括十二艘戰列艦在內的八十五艘戰艦,以及兩百三十艘武裝商船。
這支艦隊的實力已經超過了荷蘭、西班牙聯軍的艦隊規模,此時在東方各處,堪稱是歐洲軍隊的最強艦隊!
英國軍隊的集結速度很快,在十一月末的時候,喬西普便已經強行從印度各地徵集了大量的錢糧物資,這一舉動已經讓莫臥兒帝國當局非常驚怒,但是面對英國人的強悍,卻不敢有什麼動作。
此時喬西普率領這支龐大的軍隊從加爾各答出發,英國東印度公司派駐在印度的另外兩個省督,則率領剩下的少量英軍繼續駐守在印度各地。
英軍兩萬八千人,連同大量的火炮、物資一起,全部上船出航。這次英軍調動了輸錢艘大大小小的海船運輸,規模之大,可以說是英國近數十年以來,組織起的最大一支艦隊了。
此番英軍的目的地並不是呂宋、爪哇,而是安南。
在喬西普看來,此時去呂宋、爪哇與西班牙、荷蘭人匯合,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率軍前往臺灣島參戰,也不會改變戰局。
因為此時明軍彙集在臺灣島的軍隊數量已經非常大了,明軍在臺灣島一帶聚集了大量的戰艦,英軍此時前往,已經無法保證陸軍安全、順利的登陸了。
於是喬西普準備率軍前往安南,在安南登陸後,從那裡北上,直接進攻大明帝國的南疆,以這種辦法來吸引明軍的軍力,緩解臺灣島荷蘭人、西班牙人的壓力。
英軍在海上航行了十幾天,最終在安南的順化登陸。
順化城原本是古代佔婆王國故地,越南後黎朝將這裡命名為順化路,到了17世紀後,這裡作為廣南阮氏的根據地,被改名為富春,但是民間依然將這裡稱之為順化。
此時的順化成屬於安南的廣南統治,自從歷史上1527年後黎朝權臣莫登庸篡位建立莫朝後,黎朝殘餘力量繼續控制著清化以南地區,形成安南歷史上的第一次南北朝局面。
所以當喬西普率領英軍登陸的時候,並沒有在順化一帶遇到安南國的正規軍阻擊,只是遇到了安南黎朝的一些散兵遊勇襲擾。
這些散兵遊勇很快就被英軍擊潰,喬西普隨即便率部攻佔了順化城,並且開始對周邊進行擄掠。
同時喬西普還利用這段時間,等來了後方陸續運送過來的四萬多印度土兵。
由此可見,此時英國的動員效率是遠遠高於西班牙和荷蘭兩國的,足以說明此時的英國國力正在處於上升期,已經是歐洲的一個新興強國了。
英軍在安南的強盜行為在短短几天之內,就造成了數萬安南百姓逃亡,逃亡的人群大部分朝著北面跑去,直到此時,喬西普才意識到不妥,這些逃難的百姓很可能會引起明軍的注意,會造成己方大軍行蹤暴露。
於是喬西普立即下令大軍向北進軍,英軍兩萬八千人、印度土兵四萬數千人向北進軍。同時英軍那支由八十五艘戰艦,以及兩百三十艘武裝商船組成的龐大艦隊,也順著海岸線一路向北。
英軍水陸並進,大軍的行進速度非常快,安南國各地的駐軍早已對歐人心生畏懼,雖然也有一些兵馬沿途攔截,但是面對英軍的強大火力,此時已經腐朽至極的安南國根本抵擋不住,沿途的兵馬紛紛潰敗。
幸好此時喬西普並沒有攻佔沿途城池的心思,只想著儘快從南面向北進攻大明邊疆,先打贏這場策應之戰,然後再轉過頭來專心經營安南國,這樣的方略對於英國人來說,才是利益最大化的選擇。
只是此時狂妄的喬西普根本沒有將大明帝國放在眼裡,認為雖然明軍很強,但是肯定無法與英軍相抗衡,此戰英軍是必勝的。
轉眼,崇禎二十五年十二月初,喬西普率軍抵達了分茅嶺。
分茅嶺這個名字也許並不出名,但是這裡還有另外一個名稱,那就是十萬大山。
分茅嶺是一個有名的分界線,不但是大明帝國與安南國的國界所在,而且也是廣西與廣東的界山。
分茅嶺山頂盛產茅草,草頭南北異向,故而得名。而且相傳此處是漢馬援立銅柱處,或謂唐馬總所立,也算是一處名勝古蹟了。
此時英軍就在分茅嶺南麓紮營,當天喬西普便派出小股騎兵向北出擊,深入大明廣西境內探查。
此後幾天時間裡,英軍的小股騎兵開始在廣西思明府、上思州境內劫掠,簡直是猖狂至極。
不過隨後廣西各處的駐防軍將士便開始紛紛出動,在廣西道總兵官李巖的統一指揮下,開始向闖入廣西境內的英軍發動反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