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白古城。
英國東印度公司主將約翰遜已經率軍抵達了北面的洞吾城,被西南都督府駐防軍第一營、第三營、第四營三支大軍阻擊在這裡,隨即大批的朝鮮國僕從軍、日本國僕從軍也趕到這裡,雙方隨即在洞吾城展開激戰。
與此同時,英軍艦隊也抵達了白古城西面的海域,隨即與大明南洋艦隊展開激戰。
此番英國幾乎調集了短時間內能夠調集的全部兵力,並且英國此時在歐洲也是屬於新銳強國,戰力和作戰意志也不是荷蘭、西班牙這種已經衰落的強國能夠比擬的。
所以雖然都督李定國已經率軍抵達了白古城外,與都督魏漢部成功匯合,明軍在兵力上已經佔據了絕對的優勢,但是依然打得很艱苦,這場大明英國之間的戰爭,竟然一直打了三年之久!
自崇禎二十七年六月開始,都督李定國率廣西道駐防軍各部繼續圍困白古城,震懾緬甸各部兵力。而都督魏漢則率領西南都護府全部兵力,以及十餘萬朝鮮國、日本國僕從軍集結起來,直接撲向洞吾城。
在洞吾城下,明軍與英軍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明軍將火炮優勢和兵力優勢發揮到了最大,給英軍造成了巨大的傷亡。
即便是那些朝鮮國、日本國僕從軍,也打出了讓魏漢驚豔的戰績,面對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的英軍,這些僕從軍依然能夠做到死戰不退。
由此同時,明軍各部也是越戰越勇,與英軍不斷鏖戰。
而英軍方面,雖然裝備的火炮數量遠不及明軍一方,但是英軍在軍隊橫陣,已經齊射技巧上,不得不說是要強於明軍的。
畢竟到了如今這個時代,歐洲各國基本上已經進入到火器時代,哪怕是初級。
歐洲各國的軍隊基本上都是以火器齊射為主要作戰手段,這就讓英軍士兵對這種“排隊槍斃”的戰法已經非常熟悉,並且還發展出很多的“小技巧”。
而明軍各部將士則多少有些不適應,畢竟原本明軍面對的敵人是滿清、流賊、朝鮮和日本國的軍隊,這些敵人雖然也裝備了大量的火器,但是卻沒有歐洲那種,能夠將火器的火力發揮到最大的戰法。
所以此時在洞吾城戰場上,面對幾乎是與己方複製出來的敵人,明軍各部將士打得異常辛苦。
先是魏漢指揮明軍主力,在洞吾城以北的伊洛瓦底江一帶,對英軍一部展開伏擊。
此戰中,明軍以優勢兵力圍攻英軍七千多人,戰鬥進行得非常順利,一個時辰之內,英軍便死傷五千多人。
不過隨後英軍援兵抵達戰場,英軍主將約翰遜親自率軍參戰,一萬三千多英軍在兩百門火炮的掩護下,朝著明軍軍陣發起進攻,並且集中火力率先擊潰了明軍左翼掩護的朝鮮國僕從軍。
魏漢見狀急忙從包圍圈調集兵力進行支援,雖然明軍很快就穩住了陣腳,並且開始朝著約翰遜率領的援軍發起反擊,但是因為包圍圈的兵力減少,致使包圍圈內剩餘的一千多英軍趁亂突圍成功,這場圍殲戰中,明軍並沒有完全達到預期的作戰目的。
魏漢隨即集中兵力進攻約翰遜部,但是此時突然下起大雨,雖然明軍與英軍裝備的火槍全都是燧發槍,但是在大雨中依然受到了巨大的影響,雙方的火力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被大幅削弱。
此時再繼續打下去,雙方只能短兵相接,可不管是魏漢還是約翰遜,都不願意將兵力消耗在雨天的肉搏戰中,於是雙方非常默契的各自退兵,雙方大軍脫離接觸後,開始同時撤回。
這場大戰算是平局,明軍未能全殲這股七千人的英軍,而英軍雖然成功撤走,但是卻被明軍先後擊殺六千多人,也算是吃了一個大虧。
隨後英國不斷向緬甸方向增兵,到了崇禎二十七年末的時候,駐紮在緬甸的英軍已經達到七萬人之巨,印度的土兵兵力也達到了十餘萬人,這已經是英國的最大能力,也可以看出,英國在荷蘭、西班牙接連被大明帝國擊敗後,要強勢進入遠東地區的決心。
在英國不斷增兵的同時,明軍各部也得到朝廷的大力支援,雙方大大小小的戰事接連不斷,並且戰火已經從洞吾城一帶擴充套件到了北面的阿瓦、木邦一帶,大半個緬甸都成了大明帝國與英國角力的戰場。
隨後時間來到崇禎二十八年三月。
經過雙方不斷的接觸戰,都督魏漢與都督李定國經過商議,決定要打破眼下的膠著局面,於是二人集中明軍主力六萬人,並且調集了朝鮮國、日本國僕從軍七萬多人,合兵十三萬餘人,在阿瓦城一帶設下了一個巨大的包圍圈。
同時明軍一部以突襲明軍在阿瓦城一帶的補給點為誘餌,將英軍三萬多人的援軍引入了包圍圈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