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芿苒,歲月如梭。
時間的車輪來到永興三十三年,也就是後世西曆1693年。
崇禎帝在崇禎三十三年的時候染病去世,在臨終之前召見太子朱慈烺,如同多年前自己的兄長天啟帝臨終之前拉著自己那般模樣。崇禎帝拉著太子朱慈烺的雙手,用盡自己的力氣,說道:“來!我兒當為堯舜!”
隨後崇禎帝當晚駕崩,葬於北京城以北的昌平。
太子朱慈烺繼位後,以永興為年號,第一道詔令便是正式確定內閣主政制度,皇帝只掌管“君主權”,對朝臣有賞賜、冊封、大赦的權力,並且有權對內閣重要決議進行封駁,但是卻沒有最終定奪之權。
同時大明帝國皇帝的財政權也要與國家財政徹底分離,遍佈大明各地的皇莊收益歸於皇室,並且朝廷每年也會向皇室貼補部分錢糧,等等。
可以說經過永興帝朱慈烺這次對皇權的限制改革,大明帝國由此正式邁進君主立憲制的初級階段,雖然皇帝手中依然保留了大量的權柄,但是已經處於內閣權力的控制架構之中,將“昏君”、“暴君”對國家的損害降到了最低。
作為投桃報李之舉,內閣首輔劉衍也以內閣的名義釋出決議,定下內閣每五年一換屆,每屆不得整體連任,內閣首輔任期同樣為五年,內閣首輔不得連任三屆的規定。
同時,劉衍還對內閣眾人以及內閣首輔的權柄做出了諸多的限制,並且對大明律進行了整體編寫,將大明律提升到了大明帝國憲法的高度,將內閣權柄置於大明律之下。
經過劉衍與永興帝的一番操作,大明帝國嶄新的政治制度,也就是君主立憲制正式形成,並且開始高速運轉起來。
至於內閣首輔劉衍,因為其卓越的貢獻,以及無與倫比的巨大功績,被永興帝下詔任命為“終身內閣首輔”,不在內閣首輔不得連任三屆的規則限制之內。
對此,劉衍也是欣然接受,倒不是劉衍貪圖權柄,而是此時君主立憲制剛剛形成,大明帝國上下還有許多所謂的“保皇派”存在,在這些人的眼中,即便是永興帝自己也主張限制皇權,他們依然要振臂吶喊,呼喊著皇權至高無上。
所以劉衍要繼續待在內閣首輔的位置上,以確保君主立憲制度正常運轉下去,並且開始著手清除朝中上下的所謂保皇派,以免自己一旦離開內閣首輔的位置,就會出現“人亡政息”的局面。
於是劉衍這個內閣首輔一干就是三十多年,直到此時永興三十三年,已經八十歲高壽的劉衍辭官離京,此時妻子王芸禾已經去世七年多,尚善、若水也已經去世五、六年了,此時的劉衍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獨,在辭別了永興帝之後,乘坐馬車,在大批國防軍精銳鐵騎的護衛下,從東直門出城,一路朝著山東方向前去。
如今兒子劉盛已經成為朝中柱石,接替劉衍成為此時的大明內閣首輔,並且已經第二次連任,大明帝國在劉盛的手中欣欣向榮。
而劉衍的四個孫子,如今也全都活躍在各界,其中長孫、次孫全部從軍,長孫如今正率領大明南洋艦隊的一個支艦隊遠征,一個月之前向朝廷發來軍報,艦隊已經抵達了南面的南洲,也就是後世的澳大利亞,現在估計正在南洲建立據點,為後續遷移人口、進駐軍隊做著準備。
而次孫澤是陸軍服役,現在已經是駐防加爾各答的總兵官了。
早在永興十一年的時候,大明帝國與英國再次爆發戰爭,明軍從緬甸、烏斯藏都護府同時出兵,兩路夾擊衝進了印度境內,經過三年的血戰,將英國人的勢力徹底趕出了印度,自此印度也成為大明帝國的附庸。
而印度的莫臥兒帝國在經過明軍的“改造”之後,也成為一個堅定的親明政權,開始不斷為大明帝國提供人力、軍力的供應,並且成為大明帝國各種商貨的傾銷之地。
劉衍的三孫目前是河南布政使,最小的孫子則成立了自己的商社,專門經營玻璃、絲綢、茶葉等貨物的海外銷售,如今已經是山東第一豪商。
如今自己的兒孫如此爭氣,劉衍對於朝政、對於家族而言,也沒有什麼不放心的了。
此時的劉衍,只想著儘快回到山東,回到靈山衛去,再去看一看王家莊,看一看大盤堡城。
劉衍的車駕一路南下,第一站便是濟南府,而在濟南府城以北,原本的鏵山東村此時已經發展成了鏵山縣,熙熙攘攘的行人、操著各種口音的商賈絡繹不絕,劉衍掀起車簾看了一會兒,心中的孤獨感也消散了許多。
很快車駕經過濟南府城,在城南的一處墓地停下,這裡掩埋的便是原山東巡撫顏繼祖,此時顏繼祖已經去世將近四十年了。
劉衍下車,早有隨從將各種貢品擺上,劉衍臉上也露出了悲傷的表情。
這些年來自己身邊的熟悉之人越來越少,不但陳新甲、王炆鎮、田輝敘這些年紀較大的老部下早已不在了,就連許銘、陳勳、汪博等人,也已經不在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