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季龍和劉伯等人在城內轉了一圈,也基本上掌握了壽春城民居的特點。
漢代城市居民都是居住在裡坊裡面,裡坊大小不一,少則一二十戶,多則上百戶,多數呈正方形或者接近正方形,整個壽春城就是由一百七十多個大大小小的裡坊組成。
裡坊都是用圍牆圍起來,根據裡坊大小有一到四個坊門不等。每個裡坊都有裡正相當於屯長)、三老負責鄰裡教化和化解糾紛的老者)、監門坊門門衛)等管理人員。
裡坊裡大都貧富雜居,世家豪族常與平民百姓同居一個裡坊,只有極少數王侯府邸和貴族府邸獨佔一個裡坊,而這種情況不常見。一般來說,世家豪族大都居住在城北一帶,因為這裡接近官寺,既方便與官府來往,也享受良好的治安環境。
發現了這個規律後,季龍等人把尋找房子的範圍劃定在了城北一帶,因為他們想找一個大宅院,這樣的房子基本上都在城北。
壽春城原是戰國末期楚國遷都壽春時候修築的城市,當時面積達到25平方公裡,經過兩漢變遷,東漢的壽春城只有約3.2平方公裡,並歷代沿襲到今天今天的壽縣古城牆範圍),僅是戰國時八分之一左右。盡管如此,這個規模也已經是淮南地區最大的城市了,漢代縣城大多數面積小於1平方公裡。
在黃巾之亂前,東漢人口正在達到鼎盛時期,全國僅在籍人口就已達到六千萬人,壽春城當時城內人口也有近五萬口。
黃巾之亂席捲七州二十八郡,揚州也是戰亂之州,壽春雖然不曾被黃巾軍佔領,但受戰亂影響,生産遭受極大破壞,普通百姓因戰亂破産者極多穿越眾穿越當晚發現的那些荒村,正是黃巾之亂後廢棄的鄉邑),而大戶人家也有因為戰亂而破産的,也有為了躲避戰爭南遷荊州等地的。因此,此時壽春城內的人口僅三萬餘人。
人口減少,自然有很多閑置房子,一些大族破産或者南遷後留下的空房子也在掛牌銷售,但是,多數世家豪族的經濟都受到黃巾之亂的影響,誰又有多餘的錢財去收購別人想要放棄的房産。
因此,季龍等人遇到不少正在出售的房子,但是大都因為種種原因而不太令人滿意。然而功夫不負有心人,轉了幾圈之後,終於在城西北一帶見到一個叫“懷德裡”的裡坊有一套豪宅和十幾套普通住宅出售。這個裡坊原本是一個大家族和他們的十幾戶徒附居住的地方,黃巾之亂時他們舉家遷往會稽郡避亂,戰亂平息後他們決定留在會稽郡定居下來,因此壽春的這套房産便掛牌出售。
但是,掛牌了一年多時間,除了賣出八套普通住宅,其餘住宅一直未能出手,直到季龍等人出現。
季龍等人見到這個裡坊有房子在出售,便寫字告訴監門想要看房,監門進去請出一名五十多歲的老者領著大家入內。
這是一個邊長約八十步約111米)的正方形裡坊,規模在壽春城中算是中上等。裡坊裡大部分房子也是正方形戶型,只有幾套呈長方形。
裡坊被貫通東西兩個坊門的大道分為南北兩大區域,北部正中靠北牆有一座邊長三十八步約52.7米)的正方形豪華住宅,它的兩邊各有兩套長十八步約25米),寬十二步約16.6米)的中等住宅。裡坊的南部又被一條連通南門和北部大宅的南北大道劃分為東西兩塊區域,每塊區域有兩排房子,每排四套房子,每套房子都是邊長十步約13.86米)的標準戶型。在靠近西門的地方,有一個四層木構望樓,大概是警戒防衛之用。
這樣,這個裡坊共有一套大型豪華住宅,四套中等住宅和十六套標準住宅。其中八套標準住宅已經有人居住。
季龍等人走進那套大型豪宅檢視,這套豪宅是一套複合型豪宅,分為東西兩部分,西邊是主房,東邊是輔房。
主房寬28步,深38步,為三進院落,有前院、主院和後院。
與後世四合院大門多從右側東南角)進入不同,這套房子的大門從主房的左側西南角)進入。門口左邊有一個門塾,是門僕值班的地方。進門後右拐,經過一個拱門進入前院。
前院深6步,南邊靠牆有一排倒座房,這是雜物間和奴婢僕役居住的房間。前院北牆正中大門通往主院。
主院深25步,最北部是一排正房。正房中央的前廳是正廳或叫正堂),是主人會客和舉辦宴會的地方。正廳後面就是書房,書房後面是主臥室。主臥室的左右兩側各有三間耳房。主院的東西兩側分別是六間東廂房和六間西廂房,環繞四周的屈曲迴廊把這些建築聯通起來。
主院的中間是一個面積約600平米的院子,院子被兩條縱橫大道分割成四個綠化帶。東北方向的綠化帶有一個水池,水池中間有假山,水池裡原本養有觀賞魚,如今無人維護已經幹涸。東南綠化帶有三棵槐樹,表達屋主位及三公的美好願望。西北綠化帶有一個涼亭,涼亭內有席子和幾案,是休閑聊天的地方。西南綠化帶則有幾十個陶盆花卉,體現了原主人高雅的生活情趣。
後院深7步,北邊靠牆是一排後罩房。後罩房與主院的的主房之間隔著一條綠化帶,這裡一般是婢女們居住的地方。
主房右邊的輔房寬10步,深38步,為二進院落,有前院、後院。前院與主房前院進深相同,也是6步。前院的東牆開有側門,是僕役們和主人車馬出入的門口。南邊的倒座房用作馬廄,西面的廂房是馬車車庫,車庫旁有一個小門通往主房的前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