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十八章 演講

又過了一年,實驗到了關鍵階段,李一多籌集來的實驗經費也接近零。李一多決定在北京大學進行一場公開的演講,一是為了消除物理學界對自己實驗的誤解,同時也是為了擴大影響拉一些贊助,籌集實驗經費。

2004年4月,李一多在北京大學進行為期兩天的題目為“時空分離器和歷史程序”的公開演講。黃晉安和劉嘉作為李一多博士的助手也到場聆聽演講。第一天李一多就自己的發明、發現和理論進行演講,並介紹時間空間分離的理論依據和實驗已經取得的成果。來聽講座的人越來越多,導致北大最大的階梯教室無法容納來聽講的人員,下午的講座放到廣場上露天舉行。本來演講物件針對的是物理學、數學等專業的專家學者、學生和愛好者。到了下午很多非理科的學生也來聽講座。聽眾由原來的300多人,增加到1000多人。

有一位中文系的學生聽完當天的演講後說道:“太精彩了,雖然有很多專業的理論我聽不懂,但是李一多博士天馬行空般的思想確實是擴充套件了我的視野,這對我寫科幻小說很有幫助,明天我還來聽演講。”

第二天,聽講的人比第一天還多,學校的工作人員在場下放的長椅全部被坐滿,很多人還自帶板凳。第二天主要是李一多解答臺下聽眾的問題。由於想要提問的人太多,學校對即將要提問的人進行了篩選,將能夠提問的人集中到臺下的第一排。

提問開始了,首先是一位戴眼鏡穿深藍色西裝的大學教授拿著擴音話筒問道:“現在物理學公認時間和空間是不能分割單獨存在的,請問李博士是如何將其分離的?”

李一多說:“我所謂的分離,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只是一個理論。當一個物體運動速度接近光速時,物體周圍的時間會迅速減慢、空間會迅速縮小。當物體運動速度等於光速時,時間就會停止、空間就會微縮為點。如果這個時候我們在時間停止的情況下移動空間,或者在相對所謂空間已經微縮為點的情況下改變它的時間,就達到了將時間和空間相對分離的效果。”

另一位坐在前排的謝頂老教師接過話筒問到:“李博士你好,假如你的想法正確,時間和空間可以改變。也就是說在遙遠的未來,有那麼一天,時空機器有可能被發明出來。未來世界的人就可以穿越回到我們這個時代嗎?”

“可以,但是在即便是未來的你回到了現在,你的時間也變成了現在,因此你不會碰見另外一個你。比如我要回家,我坐飛機2小時,坐火車26個小時,走回去要兩個月。但是無論什麼用方式到家裡,我到家的時候對於我來說都是我剛到。”

“如果把時間和空間分離了,你家裡看做一個固定不動的空間,你身上的時間被分離為飛機、火車、跑步三條。坐火車到家的你,就可以看到坐飛機已經先回到家的你了嗎?”

“有一句話說,你不可能跨越一條小溪兩次。那麼我家也不能看做是一個固定的空間,因為地球在轉動,同時也圍繞太陽轉動。太陽的位置也在銀河系不停地移動。銀河系在整個宇宙的位置也是在隨時變動。如果將我的時間被分離為三條時間不一樣,我到達的家也是三個不同的地方,每一個家中只有一個我。”

“如果,我說的是如果。”謝頂老教師有點急了。繼續問道:”如果把你家看做一個固定不動的空間,會發生什麼。”

“假設我家代表的空間不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坐飛機、坐火車和步行的我可看做三條不同的時間線。當這三條時間線穿過某一個固定空間時,時間線會互相覆蓋,所以無論是坐飛機、坐火車還是跑步的我,我到家後還是隻有一個我,這叫殊途同歸,這也是為什麼你還是不能夠碰到另一個你。”

掌聲還未結束,臺下一位男青年迫不及待地接過話筒問道:在你說的這種殊途同歸的情況下,最終你的意識或者說經歷是坐飛機的你、坐火車的你、還是跑步到家的你呢?”

李一多不假思索地就說道:“我最終的經歷一定是最後到家的那條時間線的。”

“為什麼?”男青年問道。

“因為後到達的會覆蓋之前的,就像刷油漆一樣,你看見的是最後刷上去的漆。”

“那麼就是步行到家的經歷了?因為步行最慢。”男青年半問半回答地說道。

李一多搖頭說道:“不一定。”

“為什麼?”男青年對李一多的回答感到驚訝。

“坐飛機、坐火車和步行只是代表我在三條不同的時間線。按照我們的理解飛機最快,步行最慢。因此最後到家的是步行的我代表的時間線。”

“難道不是嗎?”男青年表示不解。

“實際上有可能恰恰相反,在這個例子中,我家並不是一個地理意義上的點。而是一個不會移動的空間,空間和時間不可分離,那麼這個空間中的時間點也是固定的。你明白嗎?”

“這個我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