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既然是所有大漢子民的君主,就公平而言,機會也當給所有的大漢子民。
願意的,自認有興趣在武事和軍事上發展的大漢少年,十二歲以上,十八歲以下的,都可以來洛陽參加考核。”
司徒胡廣的提議引起了天子對各方勢力的注意,雖然有些重臣不滿意有更多人來分利益,但只能先同意天子和司徒的意見。
太傅陳蕃心裡暗自點頭,佩服地看了一眼手腕越加嫻熟的天子。
他也覺得如今的朝堂上沒有多少庶子和寒門士子的位置。那麼,確實需要在其他地方給那些世家庶子和寒門士子留出一些位置。
不然,世家嫡子們會生出驕奢之氣,而朝堂如以往那麼長久運轉下去,會逐漸全被一個階層(世家)掌控,這對於大漢來說明顯不是有利之事。
而驃騎將軍竇武則是早已感覺到了,世家士人對他這個外戚有了疏遠防備之意。
再加上新興的圍繞天子的宦官勢力,為了孫女以後的皇后之位…他也急需拉攏一批低年紀的,軍伍出身之士。
天子和重臣們最終經過反覆商議,再次增加了一千六百個名額,由天子初始提議的八百個名額變為二千四百個,一營擴成了三營。
至於各方勢力應該如何分配,華耀早已有預案,只是回應朝臣時表示還在斟酌之中。
他也要趁機看看哪些人為一派,各方又準備拉攏多少人才。
華耀出於政治考量,對於組建“軍官預備營”一事,不僅沒有要求保密,而且還讓太監們以及探事司儘可能的大力宣揚出去。
是以,這件事情就很快就在大漢十三州傳播了開來,引起了那些世家庶出子弟和中小型豪強地主們的注意。
所有人也都明白,這是一次家族增強實力的機遇,也是家境不好的子弟們難得的出頭的機會。
雖然有些世家家主擔心天子會像孝武皇帝那樣“窮兵黷武”,但大部分世家豪強還是表示支援。
家族想要不衰敗,想要發展壯大,除了需要有作為有能力的嫡長子繼承家業,領導家族發展之外,更需要後面的嫡出和庶出子弟們在各行各業發展以為幫襯。
“軍官預備營”議案,無疑是給他們增加了一條壯大之路。
對於世家們而言,晉升之路越廣,對他們就越有利,畢竟大部分資源都掌握在他們手裡。
而對於豪強而言,軍武這方面應該是屬於他們的蛋糕。
爭搶這塊蛋糕,是世家和豪強的必然之舉。雙方的又一次爭鬥,顯而易見。
終於,二個月後的九月中旬,在萬千人的期盼之下,天子終於宣佈,對知道了訊息,自行趕到了洛陽的少年們進行考核。
考核地點就設在南宮外面的廣場上。這次不僅考軍事知識,還要考武藝。
天子的五個少年伴讀,滿了十二歲的孫堅、文聘、曹操、荀攸、身體好起來了的戲平,也參加。
近五千名文武雙全的少年,神情莊重的端坐在各自的桌案前。
當負責主持考核的司徒胡廣宣佈,此次考核只會錄取二千四百個文武雙全之人時,所有人都感覺到了一股無形的壓力。
這也是華耀和三公九卿們商議出的最佳結果。
錄取文武雙全之士,世家子弟更佔便宜。要培養出文武雙全的子弟,不僅要家有兵書,更要有糧食讓子弟吃飽飯。
再加上,大漢的入仕之途,一直都是使用的察舉制,可以說是,入仕升遷之路幾乎全被世家門閥把持著,華耀想要一下子改變現狀,根本不可能。
為了天下的穩定,他也只能溫水煮青蛙,一點一滴的慢慢改變。
起碼,需要首先開啟民智,讓更多的黔首識字。
張道陵和張角三兄弟,他們都被華耀放出去招收道徒,傳授道經了。為道家弟子啟蒙,傳道,是他們的主要任務。
華耀費了四張忠心符,也不再怕他們亂改道義,聚眾造反。
自從華耀下詔透過考核選拔部分學子為官之後,已經撩動了士族階層的敏感神經。
不過是因為各種因素結合在一起,才沒有引起世家士族的反彈。
華耀前世讀史書,也明白了一點,幹大事不能急。若是像始皇帝和隋二世,太急了,是會翻船的。
待到所有人到齊之後,隨著胡廣一聲令下,負責治安的執金吾開始清場,宮內湧出一批小太監,開始分發考題。
端坐於桌案前的荀攸看著這次的考題,陷入沉思。
“何為王道,何為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