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王李峘還沒收到了朱載坖的回信,就先得到慶尚道的訊息。
東瀛大舉來犯,十萬人以上的軍隊在慶尚道登陸。分兵兩路,一路殺向全羅道的羅州牧,一路殺向慶尚道的慶州府。
朝鮮君臣立時就慌了,東瀛人此來兵鋒甚銳,許多朝鮮兵馬根本就不堪大用,只是稍一接觸,便全數潰敗。此時倭人的攻勢勢如破竹,幾天之後,便又有訊息傳來,慶州府被破,羅州牧也被破。
兩道的府城都被破,這代表著慶尚道與全羅道,有過半之地已經落入了倭人手中。
李峘急召尹遠衡,命其帶領十萬人馬進駐尚州牧,抵抗東瀛的兵馬進攻。
尹元衡不敢怠慢,得到了李峘的命令,便立時帶著拼湊出來的十萬人馬出發。
而這個時候,織田信長與王直兩人,卻在慶尚道一同登山。兩人很是輕鬆隨意,一點也沒有戰爭的緊張感。
王直對於織田信長帶自己來到禮安縣的安東,很是不解,“織田君,你做事雷厲風行。到這裡登山遊玩,向來不是你的風格,是不是有什麼目的?”
織田信長大笑,點頭道:“果然還是瞞不住,知我者先生啊。”
“可是來尋訪隱居名士,請其出山相助?”王直又問道。
“哦,先生連這也能猜出來不成?不錯,這裡陶山書院,居有一位朝鮮大儒,名為李滉,字退溪,號陶翁。朝鮮上下,能讓本將軍尊重的,也就這麼一位學問大家了。”
王直心中十分不屑,誰不知道你喜歡看三國?最愛看的就是三顧茅廬這一段。
心中是一個想法,嘴上卻是另一個說法,“織田君可要三顧而請其出山,而後朝鮮可輕易平定。”
織田信長連連撫掌,“就這麼一點盤算,卻都被先生看穿了。此人在朝鮮名滿天下,門生故吏多有高官重臣。士林之中振臂一呼,縱有猶豫者,也可半數歸附於我。”
“朝鮮兵馬並不可怕,若是朝鮮能迅速安定下來,想必織田君對於大明用兵之時,可以少了後顧之憂。”王直笑道:“如此,這位陶翁卻要想辦法請其出山,以助朝鮮安寧。”
他們在這裡上山,而另一路攻打下羅州牧的東瀛兵馬,是由羽柴秀吉帶領。這傢伙極受織田信長的信任,足足領了十萬人馬。拿下全羅道的羅州牧之後,便將目光盯住了全羅右道的全州牧。
尹元衡得知慶尚道的倭軍佔了慶州府便不再動,而全州牧被倭軍左路所威脅之時,立時全軍奔赴全州牧。
就在尹元衡剛剛到達全州牧不久,羽柴秀吉便已經領兵到來。
對於朝鮮軍,羽柴秀吉極為鄙視,但並不輕視。看到對方已經有了守城的準備,羽柴秀吉並沒有冒然攻城,而是派出人馬四出,將周圍散居的百姓都驅趕了過來。
羽柴秀吉本身雖然不到三十歲,可是他卻久經戰陣,早就已經練就了一副鐵石心腸。
將這些百姓驅趕到了全州城下,命其上前攻城。
數百人一隊,都推著撞車衝向全州城門,而身後則跟著一隊隊的倭軍。
兩邊會混雜在一起,城上的朝鮮軍只要放箭,便會誤傷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