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洪義並沒有讓明軍挪動,而是盯死了當面的十幾萬奧斯曼軍隊。
對於明軍毫無所動的態度,易卜拉欣當然知道,這是在對自己挑釁。
易卜拉欣完全可以選擇不動,等著另外的十五萬人從別處渡河之後,對明軍再進行夾擊。
而且,易卜拉欣確實也是這麼做的。反正奧斯曼軍隊的人數夠多,主動權也在自己的手中。
楊洪義看到易卜拉欣不為所動,便嘆了一口氣,知道今天這一戰足夠兇險。
“傳我命令,火炮拉到河岸上,向對面的奧斯曼軍隊開火。”楊洪義吩咐道。
當明軍的火炮展開,一輪火炮轟擊之後,對面的奧斯曼軍隊便退後了數里的距離。
“他們不過來,我們過去。騎兵先趟過河,然後一半火槍兵渡河,其次炮兵,最後是剩餘的火槍兵。”楊洪義分好次序,以免被奧斯曼軍隊鑽了空子。
他這麼安排,可以保證過河的部隊有一定的自保之力。
在這一段河段,能被選為渡河之處,水並沒有那麼深。河水流速較緩,河水也只到人的胸膈處,步兵完全可以趟過去。
而且他也知道,易卜拉欣不會就這麼讓他所帶領的明軍從容渡河的。
當明軍露出過河的意圖之時,易卜拉欣果然派出四萬騎兵,向著剛剛渡河的明軍騎兵發起衝擊。
可惜這時明軍的炮兵還沒有過河,立時就是一輪炮擊,將對面的四萬騎兵轟了個七葷八素。
明軍騎兵藉著這個機會,從側翼上前一陣火槍射擊,又打死打傷了幾千奧斯曼騎兵,這才打破了易卜拉欣的計劃。
隨後明軍一半的火槍兵們渡河,在河岸上站穩了陣腳。
易卜拉欣有點沉不住氣,立時派全軍壓上,意圖將軍已經渡河的這部分人馬全部殲滅。
可是那已經是明軍的大半人馬,在河邊結陣,已經不懼奧斯曼軍隊的圍攻。即使奧斯曼軍隊全軍壓上,也只能將已經渡河的明軍壓縮在一塊五里長兩裡寬的地域。
表面上看似乎渡河之後的明軍如同汪洋中的孤舟,但是奧斯曼軍隊卻不能越雷池一步。
隨著明軍火炮在炮兵們的努力之下,終於被一門門的運送過河,這個壓縮空間便宣告無效。
過河的火炮再一次展開,瞬間就打破了明軍被動的局面。奧斯曼軍隊在明軍的火炮轟擊之下,當即變的陣形散亂人心浮動。
易卜拉欣不得不再次後撤,他盯著河對岸,在等那些在他處渡河的奧斯曼軍隊出現。
當他看到一片如同黑雲一樣的奧斯曼騎兵,出現在河對岸的時候,不由笑了起來。
可是當易卜拉欣的目光再看向明軍,明軍最後一批火槍兵們,也已經趟水下了河。
雖然奧斯曼軍隊看似將明軍包圍了起來,可是在明軍的背後,還有一條寬闊的幼發拉底河在擋著。
楊洪義回頭看了一眼河對面出現的奧斯曼騎兵,又看了一眼幼發拉底河,這還真是背水一戰。
“火炮正面開火,騎兵衝陣!”楊洪義下了命令。
這個命令與以往有所不同,他輕易不會讓明軍的騎兵衝陣。騎兵一旦衝擊敵陣的話,便代表著不死不休。
易卜拉欣聽到明軍的火炮聲,便命令全軍後撤。可是這個時候,明軍的騎兵們就從兩翼開始了衝陣。
而且明軍騎兵的目標十分明確,那就是奧斯曼軍隊的帥旗,也就是易卜拉欣所在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