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20章 騎兵

騎兵。

對於作為農耕民族的漢族來說,似乎一直以來都與騎兵無緣。在古代漢族和遊牧民族的戰鬥中多是以步兵為主對抗敵人的騎兵。似乎除了漢代、唐代的騎兵曾經顯赫一時,其它時候,大都是以步克騎。而更多時候,似乎都是被遊牧民族的騎兵壓著打。

其實,只要擁有馬匹,漢人王朝就可以輕易的發展出一支戰鬥力遠超過北方遊牧民族的騎兵。甚至在另一個時空中,起自皖北的捻軍就曾創造了漢人騎兵最後輝煌——靠著收繳來的劣馬,全殲滿清最後的蒙古騎兵精銳。而這個例子也正證明了,只要有馬,漢人可以輕易發展出一隻強大的騎兵部隊。

與另一個時空裡的捻軍相同,忠義軍的軍馬除了繳獲外,主要從民間收集。每到一地,便千方百計的收集民間騾馬作為腳力。也正是在這一基礎上,建立了自己的騎兵。

不過即便是在建立騎兵的過程中,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因為忠義軍上下里沒有一個人對騎兵的本質有所瞭解,對於他們來說,奇兵只是騎著馬的兵。這也是很多人之所以想當然的想法,甚至當時朱明忠曾經這樣評價過騎兵。

“對於我們來說,再沒比這個東西更讓我們覺得陌生的了,因為我們壓根兒就不知道什麼是騎兵。”

這同樣也反應在講武堂建立過程中,儘管朱明忠借鑑後世的經驗創立了西式近代化的陸軍,但沒有設定騎兵科。一個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對騎兵不理解,同樣也不瞭解。

步兵很簡單,步兵說白了就是一群徒步計程車兵拿著步槍,以一定的單位,列隊共進共退,用步槍向敵人射擊,衝鋒接近,然後用刺刀肉搏,說起來非常簡單,並不複雜。

炮兵也很好理解。就是開大炮的步兵。和步兵戰術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

那麼騎兵是不是就是騎在馬上的戰士?

顯然,騎兵沒有這麼簡單,騎兵並不是騎著馬奔赴戰場的步兵。我這麼理解的話,那麼騎兵也僅僅只是騎著馬的步兵

相比於不懂騎兵,制約忠義軍騎兵發展,還有戰馬,畢竟南方的馬並不多。在一開始在江陰的時候,忠義軍的騎兵馬匹的數量也就只有十六匹。

“十六匹啊!”

即便是在興乾六年,在陸軍學校的騎兵科,仍然會有教官嘟嚷著。大明的騎兵就是從這十六匹開始的,當然這並不包括騎著馬的傳令兵。

“16匹啊!只有16匹馬。”

開封城外騎兵訓練場上,騎在馬上的李安聽著營長的話後,便反問道。

“營長,那現在有幾匹?”

沒有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很難相信那個時代忠義軍起兵的時候有多麼困難。很多東西都是從零開始,有一些東西甚至沒有辦法去形容當初的困難。

現在誰都無法想象以火器見長的忠義軍,當年的火銃,不過就是利用一批庫存的繳獲來的鳥銃改造而成。

那個時候的困難幾乎無法想象,即便是現在,很多人回想起來也覺得這一切就像是一個奇蹟。畢竟當年是一窮二白,幾乎什麼都沒有。

甚至於當年忠義軍之所以使用長槍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她不過只是一個鐵製的槍尖和木質的槍身,使用它的原因是因為它便宜。

而這也恰恰增加了當年許多事情的傳奇性,讓人對當年所有的一切心馳神往。因為他的傳奇。

“全軍的話,不包括炮兵和輜重兵的挽馬,差不多有五六萬匹,騎兵的話應該有三萬左右。當年無論如何,也沒有想到,有一天16個騎兵會發展成現在這個規模。如果戰時徵發,還可以徵發六萬匹馬,可是那些馬,都不適合騎兵用,你看咱們的馬……”

指著胯下的清河馬,王懷之說道。

“這馬是阿拉伯馬和蒙古馬的第三代混血,比蒙古馬高了半尺多,而且體態優美,速度快,這種馬在訓練上更有優勢,它的脾氣很好、適應性強,即便是銃炮於耳邊鳴放,也是不急不燥,只有這樣的馬,才適合作軍馬,至於蒙古馬……”

搖搖頭王懷之笑道。

“就是用來當挽馬都不夠格啊。”

蒙古馬太矮太小,而且效能燥烈,也正因深知蒙古馬的種種不足,早在江北的時候,就投入大量資金改良軍馬,並且又在全國建立了多個軍馬場,用於繁育改良馬匹,現在改良工作不過只是初見成效。

而清河馬正是育馬的成果,現在這種馬屁還沒有定型,但是對於騎兵部隊來說,這已經是一種非常不錯的戰馬,當然。他們還渴望獲得更好的戰馬。

不過這需要時間。畢竟育馬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從一個馬種的培育到收穫成果,至少需要二三十年的時間。

不過即便如此,也好過那些頑劣粗糙的蒙古馬。

盯著訓練場上,那些正揮動著騎刀衝鋒劈砍的部下,王懷之的眉頭微微一皺,指著其中的一隊騎兵說道。

“第三大隊怎麼回事?怎麼不知道保持佇列,佇列在最初衝鋒時非常重要,如果不能維持佇列,很容易被敵人騎兵各個擊破,去,告訴他,重新整隊……”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身為騎兵營營長的王懷之,在更多的時候,都是在訓練場的邊緣指揮著部隊,很少再像過去那樣衝鋒陷陣,而大明的騎兵在過去的幾年間一直也在千方百計的提高騎兵的戰鬥力,不僅引入蒙古教官教授騎術,甚至還不惜重金從歐洲聘請騎兵教官,以期望能夠各取所長,最終訓練出一支素質足夠優良的騎兵部隊。。

當然,最後大明還是發展了適合自己的騎兵戰術,大明騎兵真正的法寶是手中的火銃,而這一戰術借鑑了歐洲“半迴旋”騎兵戰術,這是一種不需要直接接觸步兵就可以將其陣型打散的。在歐洲這種“半迴旋”是一種輕騎兵戰法,由裝備著手銃的輕騎兵透過不斷持續的開火逐步瓦解步兵的陣型,之後再由使用騎兵長矛的重灌騎兵對已經動搖的步兵陣型發動衝鋒。在執行這種戰術時,裝備手銃的輕裝騎兵會排成至少六排縱深、每列寬620人不等的陣型,以小步慢跑的速度向敵軍的方向邁進。當最前排的騎兵距離敵方步兵到30米左右的距離時,將他們的馬頭向左調轉,拔出手銃向敵軍步兵開火;然後跑向佇列的尾端重新裝填彈藥,由下一排騎兵繼續射擊,如此反覆。這個開火過程會不斷持續,取決於敵方步兵到底會崩潰還是繼續堅守陣地;如果敵軍步兵在“半迴旋”的打擊下出現了潰退的跡象,那麼重灌長矛騎兵就會立刻發動衝鋒將其殲滅。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