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六百七十六章 總有人以身試法

興慶府陸子非幾個人是乾的熱火朝天,陰謀詭計不斷,大宋內部實際上也沒有那麼太平,幾個新衙門的出現第一個影響到的就是汴京周圍的城市。

宋朝有個怪胎的毛病,就是前一秒你還是宰相,參知政事,下一秒,你就有可能變為知府,知州一類,在別的朝代看似有違常理的存在在宋朝你要習以為常。

大名府自從和應天府,京兆府,洛陽同時成為陪都後,地位一下子就上來了,而包拯成了這座城市的主宰後再也沒有發生過李師師當時在時有人騷擾的情況。

也許是受陸子非的影響,包拯在任開封府尹後,在刑法這方面特別的重視,包青天之名徹底叫響,經濟啥的不說,就社會治安、犯罪這一塊,大名府在大宋全境那都是獨樹一幟的存在。

二十一世紀的一次訪談節目中,中國首富王健林被主持人問,‘在你認識的人群中,有沒有讓你無可奈何的那種對手。’

王健林的回答是‘對手沒有,無可奈何的人有,那就是自己的兒子。’

包拯此刻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兒子在政治上的不成熟,讓他一直很煩惱,放出去主政一方,他自己不放心,帶在自己身邊,好像起到了反作用。

審計局初建,包拯敏銳的目光發現了他未來的光明前途,這是一個和公安局一樣,以後會大放異彩的衙門,正好肥水不流外人田,他就讓自己的兒子去擔任了一個副局長,不是常務的那種。

包拯覺著要自己不是大名府知府,兒子會被人大卸八塊,然後拋屍荒野,“今天公安局局長來我那訴苦是怎麼回事?你平白無故招惹他們幹什麼。”

包綬狼吞虎嚥的把自己碗裡的飯菜刨完,看著父親責問的目光說道:“爹你不覺著公安局的權利太大了嗎?”

自己生的自己清楚,這個兒子就不是腦子裡能藏住事的主,他這樣問必然是有問題了,“你發現了什麼,審計司的架子還沒搭建好,你這樣強出頭會為自己埋下禍根。”

“這是我們衙門的機密,不能告訴爹你,我只是想問問您對公安局的看法。”

包拯說道:“公安局的權利來自知府衙門,看似權利很大,實際受到的牽制也很大,你難道就沒看出來不管是審計司還是商貿司,公安局都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在知府衙門的掌控範圍之內。”

包綬說道:“但在獨立的權利上,公安局的特權太大了,老百姓對他們的畏懼已經超過了知府衙門,這不是一個好現象,而且很多事情在公安局的掩護下更加方便了。”

說完包綬就走了,包拯還在想兒子的話,朝廷和社會的變化他都看在眼裡,他和陸子非也在信上討論過很多,但書信上有些事說起來不方便,畢竟有風險存在。

兒子今天是話裡有話,包拯擔心他年輕衝動,做事會不顧後果,就對身邊的侍衛說道:“找兩個人跟著那小子,看看

他這兩天在搗鼓些什麼。”

年輕人初次工作,總是充滿了激情,大腦裡也充滿了無限遐想,不管什麼事都想做到所有人前面,努力的去爭那個不太重要的第一,總是想著在領導面前表現自己,這是所有年輕人的共性。

包綬也不例外,他在審計局上班後,就用起了自己手中的權利,他不僅是想做點事情,更是想向父親證明自己。

包拯初來大名府那會,包綬記得很清楚,街上的乞丐非常多,為什麼他單獨對這件事記憶如此深刻呢?因為有一次和陸子非談起大名府時說到了李師師在大名府收養的那些孩子。

父親的威名包綬相信,但絕不可能讓乞丐在街頭街尾消失的乾乾淨淨,這不查還好,一查之下還真讓他這個初出茅廬的毛頭小夥張查到了一點蛛絲馬跡。

這個世界上不缺為了權利、錢出賣靈魂的人,大名府就這麼大,再隱秘的事情也有可尋之跡,查來查去包綬發現這件事居然和開封公安局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其實這個時候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將此事上報大名府知府衙門,讓他們插手進來最好不過,但誰讓包綬是個年輕人,不服輸、不認輸,覺著這個世界上就沒有他們辦不到的事情。

後面跟著包綬的幾個人也看出了事情的不對勁,這路上來來往往的人也不對勁,公子再不停下恐怕會出事,但轉眼包綬和同行的一個同事就消失在了他們的視野中。

“回去找人,這事看著不是那麼簡單,我擔心公子會有危險。”他們的身家性命都繫於包家,家臣是家主背鍋的最好的選擇,他們不得不謹慎。

包綬和同事小心翼翼的走進了山澗,同事看到眼前這一幕差點驚叫出聲,幸好包綬眼疾手快一把捂住了同事的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