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他一邊翻找淮南、江浙一代近期的奏疏,一邊詢問寇季,“你對淮南、江浙一代的糧荒,如何看?”
寇季坐在椅子上,沉吟了片刻,說道:“淮南、江浙一代,今歲並沒有缺收,卻無故鬧了糧荒,肯定是有人在背後作祟。”
寇準翻找到了淮南的一封有關糧食的奏疏,一邊閱讀,一邊道:“老夫自然知道有人在作祟,問題是何人在作祟?
是那些想趁機牟取暴利的奸商,還是朝中有人背地裡在謀劃什麼,在暗自屯糧?”
寇季捏著下巴,細細的分析了一下,晃著頭道:“每逢糧荒,必有奸商從中作梗。但奸商實力有限,能影響到的也只有一兩個州府,還達不到八個州府這麼大的規模。
朝中有人想屯糧,並且藉此謀劃什麼的話,也不可能去搜攏民間的糧食,更不會搞出這麼大動靜。
他們完全可以藉助各地的常平使,從各地常平倉裡,不動聲色的拿走糧食,湊夠他們所需的一切糧食。”
寇準放下了手裡的奏疏,疑惑道:“那你說說,是誰在背後搗鬼?”
寇季一時半刻也想不出頭緒,索性提議道:“祖父何不翻一翻各地轉運使的奏疏。淮南、江浙一代那麼多糧食沒了,必然會有痕跡留下。
而這些痕跡,很有可能就藏在各地轉運使的奏疏裡。”
淮南、江浙一代,八個州的糧食沒了。
不論這些糧食去了哪兒。
運輸起來都是一個龐大的工程,不可能不透過各地的轉運使。
寇準經寇季提醒,也反應了過來,趕忙在奏疏堆裡翻找了起來,又吩咐門外伺候著的宦官,去存放奏疏的地方,把各地轉運使的今歲呈報的奏疏,全部送了過來。
等到今歲各地轉運使呈報的奏疏全部搬過來以後,滿滿當當的堆滿了一大桌。
寇季陪著寇準,開始翻閱起了奏疏。
祖孫二人從中午一直忙到了下午,終於從淮南路轉運使的奏疏裡,發現了端倪。
“遼國商人,購糧一百萬石……女真部頭人,購糧三十萬石……”
“最後一筆是高麗商人,購糧五十萬石……”
寇季把手裡幾分奏疏上有關購糧的資訊勾勒了出來,謄抄到了一張紙上,細細一算後,一臉驚愕。
“整個淮南,今歲有五百萬石的糧食,被人買走了?”
寇準把手裡統計出的江浙一代的情況扔給了寇季,沉聲道:“江浙一代,情況等同。”
祖孫二人對視了一眼,神色顯得有些沉重。
沉吟了片刻以後。
祖孫二人異口同聲的道:“糧食是被遼人買走的。”
遼人從大宋買走這麼多糧食,為了什麼,祖孫二人心裡都清楚。
自從遼人佔據了燕雲十六州,遼國已故太后蕭綽在遼國大肆推廣漢化以後,遼國有一部分的貴族,開始脫離了馬背,選擇過上了跟宋人一樣的生活。
但遼人擅長牧馬放羊,卻不擅長耕種。
除了燕雲十六州有大量漢人在耕種以外,遼國的其他地方,依然以放牧為主業。
遼人想過上跟宋人一樣的生活,單憑燕雲十六州那點糧食供給,遠遠不夠。
所以每年,遼人都會從大宋購買一批糧食。
大宋會派人把糧食運送到遼國的幽州城,遼國會派人向大宋交割錢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