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坡不高,上面沒有多少樹木。
居高臨下。
西涼城內外,一覽無遺。
西涼城內。
野利旺榮,將城內所有的兵馬,全部派遣到了城牆上。
城牆上黑壓壓的站滿了人。
野利旺榮似乎意視到了宋軍不給他喘息的機會,所以沒有任何留手,將全部的兵力壓在了城頭上,做殊死一搏。
西涼城四面。
近二十萬兵馬,組成了戰陣,壓向了西涼城,場面十分壯觀。
東、西、北三面的戰陣,大同小異。
朱能率領的兵馬擺出的戰陣,看著有些粗狂。
有一種一往無前的氣勢。
李昭亮率領的兵馬擺出的戰陣,十分緊湊。
看不到一點兒多餘的地方,緊密整齊,像是一個巨大的閱兵方陣。
種世衡率領的兵馬擺出的戰陣,中規中矩。
沒有特別突出,也沒有特別扎眼的地方。
但是仔細看的話,還是會看出一些不同。
他和朱能、李昭亮採用的是同樣的戰陣,但戰陣中的兵馬部署,略有一些不同。
朱能、李昭亮二人,皆將投石機、攻城車等重型軍械,擺放在戰陣正中。
種世衡卻將投石機、攻城車等重型軍械,擺放在戰陣內壁的兩側。
相比起大宋的三方兵馬的攻城方式,青塘兵馬的攻城方式,有點讓人難以入目。
戰陣還是有的,只是十分的粗糙。
兵馬衝鋒的時候,戰陣的形象就難以維持了,更像是一窩蜂的往城頭上湧。
當然了,這並不是說青塘兵馬不強。
而是他們不擅長戰陣之道,也不擅長宋軍攻城的那一套。
若是將大宋兵馬和青塘兵馬扔到曠野上,誰輸誰贏還不一定呢。
青塘兵馬更習慣於野戰,而不是攻城戰。
在寇季、李迪二人的注視下,近二十萬的兵馬壓到了西涼城下。
青塘兵馬藉著馬力,最先衝到了城下。
開始攻城。
朱能緊隨其後。
其次是李昭亮。
種世衡反而是最後。
近二十萬兵馬攻城。
黑壓壓的一片,宛若黑幕,籠罩在了西涼城外,逐漸的在侵蝕整座西涼城。
一枚枚大火球飛進了西涼城,砸在西涼城的城牆上,城內,爆裂而開,在西涼城內點燃了無數的火焰。
磅礴的箭雨內外交錯,在空中形成了一張密集的箭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