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王府一脈意圖謀反的訊息,一瞬間傳遍了汴京城。
魏王府一脈被捉拿的時候,百姓們爭相圍觀,拍手叫好。
要知道,八王叛亂、楚王火燒皇宮的時候,朝廷派人去查抄他們兩位的府邸,百姓們也沒有拍手叫好。
八王雖然不堪,但是他苦心經營了名聲數十年,所以在民間的名聲不錯。
楚王不經常出現在人前,楚王府的人在他約束下也十分低調,所以楚王府的人,沒幹過多少禍國殃民的事情,所以楚王在民間的名聲也還湊活。
魏王府一脈被查抄,百姓們拍手叫好,足可見,魏王府一脈進入到汴京城以後,短短數月,幹了多少天怒人怨的事情。
所以魏王府一脈被查抄,那是順應了民意。
沒有人去深究,魏王府一脈別院裡的那些盔甲的真正出處,也沒有人去深究那些盔甲為何突然被翻新了一下。
即便一些好事者想去刨根問底,也沒有機會。
因為汴京城內魏王府一脈的人,還沒有被抓完,就相繼傳出,高處恭被罷官去職、張知白被罷官去職、寇季被罷官去職的訊息。
三位掌控著實權的重臣,其中有一位還是正當紅的人物,一起被罷黜,徹底引動了汴京城。
汴京城內外的人,徹底驚了。
他們奔走著去打聽三位實權重臣被罷黜的內幕,哪有心思去管魏王府一脈死活。
比起從天而降的魏王府一脈,百姓們更關注三位離他們很近的實權重臣。
資事堂內發生過的事情,不可避免的被傳揚了出來。
傳言十分真實,幾乎將資事堂內發生過的事情,原原本本的還原了出來。
於是乎。
高家、魏王府一脈的名聲,變得臭不可聞。
寇季、張知白二人的名聲,直線攀升。
百姓們直言,二人是不畏強權,為百姓謀福的好官。
為了百姓們,賭上仕途,可以說是百年難遇的好官。
一些性子剛烈的,覺得朝廷處事不公,甚至還冒死跑到了皇宮門口去,準備敲登聞鼓,幫寇季和張知白叫屈。
短短三天。
幫寇季和張知白二人叫屈的百姓,抓了足足百人。
有人或許覺得不可思議。
但在大宋朝這確實很稀鬆平常的事情。
大宋朝歷任官家,對百姓們都十分優厚。
想擴建皇宮,怕損毀百姓們的屋舍,引起民怨,果斷放棄。
夏天熱了,怕百姓們中暑,不僅發湯劑,偶爾還發冰塊。
冬天冷了,怕百姓們凍著,就給百姓們送炭薪。
怕擅殺百姓,所以針對每一個死刑犯,都要經過數次核查,確認真的沒有疏漏以後,才會開刀問斬。
遇到有大赦天下的機會,還會延緩刑期。
汴京城諸多當官的,諸多豪門,百姓們都怕,唯獨不怕官上官、豪上豪的皇家。
……
寇季坐在火盆前,盯著坐在身旁案几上的寇天賜,十分認真的道:“叫爹……”
寇天賜一歲了,已經能含糊不清的發出單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