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難得的是,他們僅僅是從東西兩市倒貨,就賺到了足以讓學生眼紅的錢財。”
王安石贊同的點頭。
短短五日。
寇季給了六十多萬貫銅錢,就變成了七十萬貫。
那些人一直在汴京城待著,根本沒有出去。
他們就像是躺在汴京城裡賺錢。
更重要的是,王安石看那些人賺錢很隨意,就像是在郊遊,根本沒有用全力。
若是他們用上了全力的話,恐怕會賺的更多。
寇季點著頭,笑問趙潤,“賺了多少?”
趙潤心裡正在埋怨王安石和曾鞏看到了這麼多居然不跟他分享,猛然聽到了寇季的話,趕忙道:“七十一萬一千三百二十一貫……”
不等寇季開口,趙潤就絮絮叨叨的道:“學生髮現,西城的麥子,運送到東城,一擔就能賺一個銅錢,買的多還能壓價。還有還有那些從四面八方趕過來的貨商買東西,城裡城外完全是兩個價,中間差距很大……”
趙潤說的這些,在汴京城的商業圈,根本就不是個秘密。
只不過,有些純屬是雞肋,根本沒人願意賺。
就拿西城和東城的麥子價錢來講。
雖然中間差著一點微薄的價錢,確實有得賺。
但大糧商根本看不上,因為費心費力的去賺那點錢,還不如他們送出去的搭頭。
小糧商也看不上。
僱一個人從城東去城西拉糧,賺到的恐怕還沒人工費多。
那些窮苦的漢子也看不上著生意。
一個人運一輛獨輪車,跑一趟,最多就賺三個銅板。
同樣的時間,去碼頭上扛包,能賺回五個銅板。
運氣好碰見了趕時間的豪商,還能賺點賞賜。
真的想要藉著這個生意賺錢,就得從城西的大糧商手裡一次性拿許多貨,將價錢壓到最低,然後運送到城東,發賣給那些小糧商。
中間賺的自然不是一個銅板的差價。
但如此行事,必須有一個前提。
那就是人脈。
沒有人脈關係,大糧商是不會將價錢降到最低的,小糧商也不一定會囤積除了自家地裡產的以外的糧食。
趙潤只看到了熊園裡的人在中間瘋狂的賺差價。
卻沒有看到人家真正賺錢的手段是背後的人脈。
就像是趙潤說的,汴京城城外和城內的東西完全是兩個價。
誰都知道從汴京城四面八方來汴京城買東西的那些百姓手裡的貨物價錢最低,誰都知道從城外直接攔下那些百姓,低價買走他們手裡的東西,肯定有得賺。
但能插進去做這一門生意的人卻不多。
你得有人脈,有背景,才能插進人家已經分好的利益圈,去分一杯羹。
什麼都沒有,像是愣頭青一樣的闖進去,只會碰的頭破血流。
寇季並沒有想著讓趙潤以後成為一個大豪商,所以沒有細細的給他講解其中的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