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三里鎮,後改為街道。
位處義鄔市與東洋市的交界處,北面環山,南面環山,僅剩東西兩面有大道通行。
放古代,那就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兵家必爭之地”。
換句話說,這裡地勢不太平坦,不利於發展農業。
與之共生的,這裡是人民群眾為了求活,自然要出外討飯吃。
於是,這裡成了未來世界級小商品市場的發源地,同時也是“敲糖幫”的發源地和根據地。
所謂“敲糖幫”。
其實就是走街串巷的小商販,利用自己熬製的紅糖,還有山區百姓急需的草紙作為交換物,換取居民家中的不用的物品賺取一些微薄的利潤。
小商販歸小商販,叫“幫”,那自然有組織。
雖說比不上“丐幫”,“漕幫”,“青幫”,“哥老會”這些鼎鼎大名,但也只有一套執行邏輯。
其實古往今來做生意都差不多,從組織模式看,現代商業也只是換了個名稱。
有原材料批發商,叫“糖坊”,他們的任務是把煎好的糖粒、生薑糖、麥芽糖餅用現金或貨物貸給敲糖人。
有物流,叫“站頭”,就是“敲糖幫”居住的小客棧,並經營糖擔託運業務。
有供貨批發商,叫“行家”,專事採購各類小百貨以供敲糖幫經營。
還有收購商,“老土地”專收敲糖幫換回的貨物。
當然,還有最辛苦,最重要的經銷商,也就是走街串巷的“擔頭”。
這裡面還有細分,咱也不是專家,就不多介紹糊弄人了。
知道有這麼回事兒就行~
......
此時的義鄔還沒有未來那麼發達。
也就是說,如果劇組願意,完全可以就在廿三里鎮採景拍攝。
李導團隊的尿性嘛,懂的都懂,越貼近生活越好,越貼近現實越有代入感。
電視劇的重要角色陳金水又是“敲糖幫”的首領,那當然是在這裡實景拍攝了,並且開機第一站就來到了這個地方,在一塊靠近民居的山坡上,再往南走就是群山。
雖說開機,但主角二人組都沒來,一方面是因為剛剛開機,可以先拍配角練練手,磨合班底。
另一方面,李導覺得兩位主角身上還缺了點商人該有的市儈氣和僥倖心理。
陳江河和駱玉珠都是都是白手起家,需要這種感覺,於是直接打發他們去小商品市場觀察人物。
鄧操和櫻桃都是好演員,劇組給他們時間簡直求之不得,高高興興體驗生活去了。
曾黎不知怎麼想的,也想去,被李導叫停了:姐們你演的是一個大小姐,市儈可就是你的不對了。
眼下,片場聚集了劇組的一眾幕後班底。
至於演員?
就一個:陶擇如同學。
今天拍的是一場雪中戲,也是電視劇開場第一場戲,講的是陳金水在“雞毛換糖”過程中撿到了一個嬰兒,嬰兒自然是咱們的主角陳江河同學。
這場戲為了保證棄嬰的合理性,必須在野外拍。
而為了保證陳金水必須收養他,又必須是雪戲。
隨之而來的問題就足夠讓製片組頭疼了:場景廣,光佈雪景估計就得半天。
其他演員來也沒用~
趁著置景組的成員正在拆化肥,執行導演楊念笙找了上來:“導演,先和攝影確定機位,底下人好乾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