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反對石雲濤的人,覺得這件事是對石雲濤的一次重大打擊,石雲濤重用起來的人死了,這是一件多麼不吉利的事啊。
要說石雲濤的確感受到了壓力,如果不是他讓縣公安局掃黑除惡,趙鐵軍就不會得罪人,而趙鐵軍不得罪人,就不會發生這樣的事。
趙鐵軍的家人會不會埋怨石雲濤呢?
要說埋怨也不存在,畢竟這是工作,但是他們心裡頭多少會覺得趙鐵軍如果不那麼拼命去搞掃黑除惡,也就不會被人報復了。
石雲濤事後仔細地想一想,想到他此時這麼做是不是過激了?行事過猛了?
他選擇和光同塵,是不是更好一些?
時機不對,以個人的力量又能改變什麼呢?
他是不是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走了一條錯誤的路?
石雲濤心裡想著,如果他此時沒有雄厚的背景,還真不敢這麼做,畢竟當你在前面拼命乾的時候,而身後沒有後盾,那就是很危險的事情。
可以說,如果他不是石雲濤,而是其他什麼李雲濤,王雲濤,沒有什麼特殊的背景,他要是在方口縣這麼幹,恐怕不知已經死掉幾回了。
他早就被人從方口縣給趕走了,只要他一走,方口縣的一些人就能睡安穩覺了,一刻也不會讓他多待的。
可是因為他有雄厚的背景,那些人趕他不走,所以這些人就是很惱他,趙鐵軍出事很有可能與這種背景有關係。
也就是說正氣壓倒邪氣的態勢沒有形成,但也正說明,有人已經到了害怕的地步,眼看就要滅亡了,想要反撲。
既然是這樣,石雲濤覺得自己不能退縮,因為他的出發點是想讓方口縣風清氣正,讓方口縣的老百姓安居樂業,只要他這個出發點是正確的,即使是雖然千萬人,也要往矣。
石雲濤想到這兒,身上油然而生出一種神聖而莊嚴的東西,有的人自私自利,只想著個人升官發財,但還是有人願意為主義而奮鬥而犧牲,就像劉忠那樣。
人性是自私的,但是無法否認無私的偉大,尊重個人的自私,但不能認同人性的沉淪,否認無私的偉大。
物質如塵土,精神才能昇華,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盛世的繁華背後,絕對不是精神的汙濁之地,如果精神真的汙濁了,這繁華不過就是一瞬,不可能永恆。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而後人還以為這樹是他們自己栽的,甚至還會說,如果沒有前人栽的樹,他們會做的更好,把自己立在了精神高地,這就很無恥了。
石雲濤想了想,拿起電話打給蘇文秀說:“行動吧,把吳河清雙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