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眾人便離了玉華峰,駕雲往蓮花福地平頂山去。
平頂山是山形,這座山的名字其實叫做兩儀山,但平頂山的稱謂又太過形象,所以宗里人平日裡還是稱平頂山居多,叫兩儀山的反而少。
程心瞻不是第一次來平頂山,但這一次,他才看見了全貌。
平頂山山頂光滑平整,像是一刀切過一樣,地上的方磚不知是後來鋪上的還是在原山頂上開鑿出來的,每塊都有三十步寬,把山頂彷彿劃分成了棋盤。
山頂上的霧氣落到石磚上,把石磚表面潤溼,每一個磚塊上都像敷著一層薄薄的水,形成了鏡子一樣的效果,低頭去望,自己的倒影都分毫畢現。
再遠遠望去,山頂似乎又化成了一方大湖,把青天白雲黃鶴也倒映著,幾人宛在水上行走。
湖上安靜端放著三座大殿,這三座大殿巍峨卻不華麗,都是一色的白牆。左側的那個是赤紅琉璃瓦,右側的是黑玄烏金瓦,後面的則是天青翡翠瓦。
三座大殿呈對稱佈局矗立在平整的山頂上,倒映在磚石上的水氣裡,顯得靜謐而莊重。
一行人本來還有說有笑,除了程心瞻之前被溫素空帶著來過一次,其餘人都是第一次來,而且所有人都是第一次見掌教,猜測著掌教是怎樣的人,但走著走著,也被靜謐的氛圍感染,逐漸安靜下來。
一行人在純陽殿和元陰殿中間走過,來到最後一座宮殿前。
宮殿大門上掛著一個牌匾,用草體簡單潦草的寫著三個大字,
三清宮。
三清宮的宮門大開著,眾人望見大殿裡供奉著高至殿頂的三清玉像,玉像雕工栩栩如生,中間的太清聖人是個老者拱手的形象,左邊玉清聖人是個中年撫須的形象,右邊的上清聖人是個青年負手的形象,三位聖人臉上都掛著慈悲與和善的笑容,人在玉像前猶如螻蟻。
巨大的玉像前是一個香爐,香爐裡青煙嫋嫋。
香爐再往前擺了一個蒲團,此時有一個人坐在那裡,看著一行人過來。
眾人低頭走進,但都有偷偷抬眸去看。
程心瞻也偷看了,也終於看清了三清山的掌教是個什麼樣子。
出乎意料的年輕。
這是程心瞻的第一反應。
他還以為掌教會是一個白鬍子老頭,沒想到是那般的年輕,看著也就三十歲的樣子。掌教一身青色道袍,面料看著也並不華貴,沒有法光閃耀,反而十分普通,頭戴一個蓮花冠,雙手上空無一物,就很自然的搭在膝蓋上。
掌教面容自然是很清秀的,很白淨,又有些清瘦,生一對鳳眼,眉毛淡淡的,像是一個書生,但整個人又散發著一股鬆弛而又絕對自信的意蘊,他嘴角噙著笑,彷彿什麼事他都不在乎,又彷彿什麼事都在他的掌控中。
如果非要做一個比方,他認為掌教是一個像鳳一樣的人。
“都來了呀,坐下說話吧。”
掌教對他們說,聲音清雅如鳳鳴,如簫聲。
掌教的對面憑空生出六個蒲團來。
眾人行禮稱是,各自尋蒲團坐下了。
“你們幾個面生,我們應該還都沒見過,可以先各自介紹一下。”
掌教並沒有一上來就問金銘子的事,反而是溫和的讓他們介紹一下自己。
“第四十六代弟子,紫煙山孫妙殊見過掌教。”
“第四十八代弟子,搖光山徐濟深見過掌教。”
“第四十七代弟子,白虎山朱兼墨見過掌教。”
“第四十六代弟子,百草山王妙緣見過掌教。”
“第四十八代弟子,杜鵑谷馮濟虎見過掌教。”
“第二十六代弟子,明治山程心瞻見過掌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