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舍」毗鄰喉竅「十二重樓」,程心瞻開闢「氣舍」時悟了一道神通,命為「鯨吸」。
運轉此道神通時,「十二重樓」大開,「氣舍」鼓脹,可發出一道龐大吸力,瞬間攝食海量的天地靈氣,這些靈氣可暫存在「氣舍」裡,再緩緩分到三宅五府之中去。
「氣舍」要比上面六個竅穴都要大,一路擠迫下來,眼看無法忍受就要發怒的真煞黃龍總算可以舒展一下軀體了。
程心瞻有意在「氣舍」裡儲存了不少由「紫火爛桃煞」化生的乙木煞氣,這讓黃龍極為厭惡,於是稍作活動後,不需程心瞻驅趕,便在汞網的引導下轉折左行,並在左胸部位繼續下潛。
沿「缺盆」「乳根」一線一路往下,這一路筆直,黃龍一氣穿七穴而過,極為順暢,雖然穴位不大,但黃龍也不曾發怒。
等離開「乳根」,黃龍便脫離了「足陽明胃經」,忽然來到一處廣闊之所,這裡群山綿延,陽土之氣瀰漫,讓黃龍感到極為舒適,更關鍵的是,這裡沒有讓黃龍又怕又厭的汞網了。
黃龍在群山之巔翱翔,不過遊梭一番後,這裡的後天氣息還是令其不暢,於是真煞又要作妖,隨意選了一個方向,就要撞開竅穴壁壘離去。
但就在這時,大地晃盪,一個身著明黃袍服的神靈忽然出現,群山都拜服在他的腳下。
黃龍感知到了神靈的氣息,覺得有些熟悉,更有些畏懼,於是想要趕緊離開了。
不過既然來到了脾府之中,炳靈太子又豈能容忍黃龍放肆。炳靈太子是戊土山神,陽煞是「黃極正戊煞」,地肺山再了不得,也要被三山正神炳靈公管上。
巨人神靈一手就按住了龍角,翻身騎上。
黃龍自然惱怒,扭動不休,但炳靈太子按死龍頭,任這黃龍如何鬧騰,也無法逃離炳靈太子的控制。
在脾府裡又耗費了許久時間,這條被炳靈太子攝取來的黃龍也終究是被太子降伏,要這龍去哪,這龍便去哪。
隨後,炳靈太子騎龍出府,進入「不容」穴,又回到了「足陽明胃經」上。
又是一條筆直的下行路線,從「不容」「承滿」「梁門」一路往下,黃龍的速度越來越快,連過六穴,最後來到了「天樞」。
開闢「天樞」時,程心瞻發現「天樞」穴可以發聲,這就是凡人口中的腸鳴。但「天樞」發聲又與喉竅與鼻竅不同,更加沉悶悠長,於是他又領悟一門神通,喚作「龍吟」。
運轉此項神通時,「天樞」長吟,做龍語發聲,施展龍雷之威力遠甚喉竅與鼻竅。另外,他還特意將「龍吟水雷罡」放置在此處,「天樞」發聲時,罡露也輔以湧浪滾雷之聲,更添龍雷威力。
這裡雷聲滾滾,龍吟陣陣,地煞黃龍被驚擾,炳靈太子也忽然轉折龍頭,攜下潛之勢洶洶闖入的黃龍便猛地往右,離開了「天樞」,也離開了「足陽明胃經」。
此刻在內景世界中看,離開「天樞」後,橫亙在黃龍面前的,是一個巨大的的土黃色球體,像是一顆近在咫尺的星辰。
這便是「黃庭」。
這顆星辰看起來如此真實,宛如實質,堅不可摧,黃龍不想迎頭撞上,想要躲開繞行,不過黃龍一路下行速度極快,加上炳靈太子牢控龍頭,根本由不得這黃龍天性,結結實實就撞上去了。
“轟!”
開天闢地似的巨響在內景世界裡響起,程心瞻只感覺臍下三寸一陣晃盪,自己便好似一直被泥糊滿了全身,但到此刻才醒悟過來,同時這一層泥也被洗去,頓時覺得呼吸順暢、周身輕盈。
一次功成。
此時再去看內景世界,臍下三寸處,出現一道黃朦朦的光亮,看形狀,四四方方,有稜有角,如宮庭一般。
在這黃庭之中,一道黃龍在緩緩遊弋,此時的黃龍彷彿被洗盡鉛華,不怒不躁,好像是回到了舒適的地肺山下。
程心瞻一心在內景世界中,看著新闢的黃庭大竅,卻沒有注意到肉身外的自然大天地。
此刻,九重雲禁大陣再次全力運轉起來,連五府山的仙人都被驚動了,因為天上,平白生出一朵又一朵黃雲,在青山白雲之中極為顯眼。
那黃雲一朵連著一朵,按著特定的方向排列,越來越多,越來越密,堆疊到一起,竟形成了鱗片一樣的紋路,等到漫天的黃雲連成一片,三清山裡的人才發現,
那一朵一朵的黃雲已經緩緩聚成了一條橫亙在天際的黃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