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206 又是同時拍攝

雖然陳導的人品有點問題,比如沒事玩玩三人鬥地主什麼的。

但必須要承認,《唐人街探案》作為一部型別劇情片是相當成功的。

不管是裡面的喜劇元素,還是探案設計,甚至是講故事的方式手段,經典的戲劇式結構,都值得專業人士借鑑,尤其是那些覺得自己拍的搞笑但觀眾不覺得搞笑的導演。

《唐人街探案》的標籤中,有著“喜劇”兩個字。它的喜劇元素無疑是成功的,許多情節設計,都能讓人會心一笑。

比如巷道大戰一節,寶強飾演的唐仁那“會心一擊”(掏襠),真看得一邊嫌棄地“哎呀呀”,卻又忍不住“哈哈哈”。

在小瀋陽扮演的劫匪拷問唐仁和秦風時,看到唐仁胸口的紋身,不禁脫口一句“還特麼紋條殘龍”,與後面寶強的解釋,形成了一種鮮明的喜劇效果。

再比如唐仁腳踩秦風的臉解開手銬,四路人齊聚阿香家,甚至是後面兩人女裝出場,都讓人在嫌棄的同時,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

然而《唐人街探案》終究是一部偵探推理片,如果第一部的推理效果像第二部那樣爛,這個偵探宇宙也不可能順利發展到今天。

毫無疑問,《唐人街探案》第一部的推理做得相當精彩。

喜劇雖然成功,但只是推動劇情引發笑點的佐料罷了,真正的正餐,還是尋找線索與推理過程。

其實我國的探案電影,一直都缺乏細緻推理的過程。不管是《狄仁傑》還是《暴走神探》,都屬於那種有案件沒推理的偵探電影。

找到兇手基本靠巧合,迷局弄得再大,推理也敷衍搪塞。

其實拍偵探電影,就和寫偵探是一樣的。佈置一個完美犯罪很容易,但是該怎麼佈置線索,一步步反推案情,最終尋找到真兇,卻相當困難。

《唐人街探案》在這一點上做得中規中矩,雖然比起那些經典電影還是差點檔次,但至少做到了兇手動機合理、邏輯嚴密,也沒有明顯的漏洞和牽強。

推理過程相當平順,沒有太多的巧合。

可能唯一一個BUG就是,劉昊然飾演的秦風主角光環過於強大。智商高,記憶力好,不像個正常人。

但你得知道,當年福爾摩斯比這過分多了。

這麼一對比,秦風的主角光環倒是勉強還算可以接受。

畢竟在背景交代裡,秦風就是個高智商少年。

《唐人街探案》最最吸引人的,其實是劇情上的反轉。

一開始大家以為兇手是唐仁,我們都知道不是;後面找出了兇手,也就是潘粵明飾演的李,大家覺得,準了!

而劇情到這裡也確實成為全片總結。

然而,當秦風忽然發現被害人常去的地方竟然是一個那啥場所時,最後的反轉出現了。

全片最最精彩的思諾一笑,讓所有觀眾頭皮發麻。

正是因為《唐人街探案》以喜劇為輔,推理為主,層層反轉的劇情設計,以及導演非常精湛的節奏藝術,讓其為後續的“偵探宇宙”,奠定了一個完美的開端。

但蘇夜倒不是因為這些因素而最終選擇拍攝《唐人街》探案。

蘇夜選擇拍攝《唐人街探案》而不是柯南道爾或者阿加莎克里斯蒂(就是《東方快車謀殺案》的創作者)的經典探案,一是因為這個世界有這些,也已經數次登上大銀幕;二則是因為既然想要打入東南亞市場,最好還是選擇一個東南亞背景的劇本比較好。

蘇夜對東南亞的電影市場沒什麼興趣,但正如程柏陽所說,這是讓他的電影走出海外的第一步。

征服了東南亞電影市場,再去櫻花國或者棒子國等國家上映電影,阻力就會小上許多。

畢竟那時候,蘇夜就算在國際上還比不過好萊塢大導演,但在亞洲範圍內,總也有些名氣。

有了名氣的鋪墊,再加上一些運營,能夠更輕鬆地進入其他國家電影市場,與其他國家的導演一決雌雄。

所以想要征服東南亞市場,最好還是要帶著點東南亞的背景設定。

但又不能得罪東南亞的觀眾。

你總不能跑去暹羅拍一部《掃毒》吧?

人觀眾進電影院一看,哦東南亞確實是這個樣子,挺亂的,你拍的挺真實。

可是,用你一個華夏導演拍出來嗎?

是不是諷刺我們?

然後給蘇夜惡意差評,甚至全網抨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