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小品牛逼啊!”
“自從我長大以後,我就再也沒奢望過在春晚的舞臺上能看到不煽情的小品。今天,我見證了歷史。”
“2020年的新春,我見證一個又一個歷史。2024年2月9日,我再一次見證了歷史。我這一生,值了!”
“《賣柺》,今年最好笑的小品,絕對的!我不信後面的小品還能比它更好笑!如果後面的小品真的更好笑,我直播倒立吃麵條!”
“不管後面有沒有更好笑的小品,像說出這種‘直播倒立XXX’的話的人,直接打死,絕不留情!”
……
春晚此時才剛剛開始半個小時,而就在這半個小時的時間裡,已經上演了兩出好戲!
第一齣好戲,自然就是春晚的開場歌舞。這個開場歌舞有史以來第一次將年輕人喜歡的動漫角色搬上了春晚的舞臺,讓無數年輕人為之歡呼。
雖然搬上舞臺的動漫角色都是出自國漫,且只有《刺客伍六七》一個動漫的受歡迎程度能夠比得過櫻花國的動漫平均水平,但對於華夏的年輕人們來說,這已經是華夏官方的大進步!
是人都知道,國外的東西是上不了春晚的。能在春晚上看到國漫的身影,大家已經非常高興非常自豪了。
這代表著,年輕人喜歡的東西,以前屬於小眾文化的東西,正在逐步被官方認可!
第二齣好戲,就是春晚的這第一個小品——《賣柺》。
自進入二十世紀一十年代後,春晚的小品越來越不好笑。小品本身融入了太多的網路詞彙是一個原因,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但凡小品,幾乎都要遵循結尾必煽情這一潛在規矩。
這是稽核制度使然。為了讓小品傳遞正能量,小品的搞笑方面,必須要做出犧牲。無論是什麼題材的小品,到了最後必須要導人向善。
這造成的結果就是,大家吃了半天香噴噴的羊腸,最後才得知,這特麼竟然是羊的膀胱做的!
噁心不噁心!
蘇夜競選上春晚導演之後,對於語言類節目提出了一個明確的要求,那就是杜絕生硬的煽情。捨棄掉煽情,讓語言類節目迴歸到其最初的定義。
當然,小品終究還是要帶給觀眾正面思想的。粗看之下,《賣柺》這一節目好像不太符合規定,大家會以為壞人到最後竟然騙人成功了,實在匪夷所思。但仔細想來,這個小品恰恰就是在諷刺那些不聽勸告的人,而且揭示了騙子忽悠人的手段。
其中大忽悠老伴這一角色,讓她代替觀眾,發出了正義的聲音。
這到底還是有教育意義的。所以春晚稽核的時候,《賣柺》並沒什麼波折地就透過了稽核。
至於觀眾們能不能想到深層次的東西,那就不在蘇夜的考慮範圍了。
只要能給大家帶來快樂,這也就夠了!
說實在的,如果蘇夜不是這屆春晚的導演,如果不是上面已經決定要創新,像《賣柺》這樣的節目,壓根就不可能登上春晚的舞臺。哪怕是在地球,這樣的節目也永遠不可能再出現在春晚的舞臺上了。
蘇夜的出現,給春晚注入了一發嶄新的靈魂!
《賣柺》剛剛結束,微博上、論壇裡、貼吧裡,網路的各個角落,都開始熱議起了今年的春晚節目安排。
“今年春晚的質量從目前來看,確實還算比較不錯。”有人很客觀地評價道,“到目前為止,今年春晚讓我找回了兒時觀看春晚的那種開心和快樂。希望後面的節目不要讓我失望。”
“蘇夜拍電影的時候,給了大家一個又一個驚喜。這一次春晚,他同樣給了我們一個驚喜。我相信蘇導!今年的春晚,我一定要好好看下去!”
“我也相信蘇導!”
“+1。”
“+666。”
“今年春晚我必一分鐘不差地看到最後!今年的小品,應該會很有意思!”
……
因為春晚的開場和第一個小品開了一個好頭,大家對今年春晚精彩程度的信心憑空增添了好大一截。幾乎所有人都覺得,今年的春晚將會非常精彩。
然後他們發現,春晚又回到了往年的節奏裡面。
沒什麼意思的歌舞,陳詞濫調的宣傳……往年春晚裡都會出現的無聊環節,又出現了今年春晚的舞臺上。
整整二分鐘,四個節目,兩個採訪,讓人不覺昏聵。
“這什麼情況?真就打臉唄?”
“蘇導這也不經誇啊!”
“剛說完我要一分鐘不差地看完今年的春晚,他就給我整了這麼多無聊的節目。不行了,我要放棄了。”
“我收回剛剛我說的話,玩手機鬥會兒地主噹噹賭怪它不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