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光少女》,編劇是大名鼎鼎的鮑鯨鯨……好吧,知道大家也不清楚國內有幾個知名編劇。
她曾經寫過一個劇本叫《失戀三十三天》。
儘管《閃光少女》這個名字,以及主創團隊憨批一樣的宣傳操作(下跪以及那令人無力吐槽的海報),讓這部電影在票房上失敗到了極點,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確實是一部被埋沒的“佳作”。
也許是同型別的片子太少了,也許是同樣宣傳民樂,但《閃光少女》的手法更高明,不強行煽情,不扭捏做作。
——當然也許更可能是鬥琴那一段確實太燃了。
講述民族音樂,宣傳民族音樂的片子並不是沒有。比如當初被大誇特誇的《百鳥朝鳳》。
在這類影片中,導演和編劇更多地敘述著民族樂器在這個日益前進的時代裡是如何正在被時代緩緩拋棄。意圖令觀眾產生一種同情與悲憤。
看時讓人難過,更令人覺得憋屈。
但《閃光少女》走了一條截然不同的路。
全片從西洋樂和民樂的對抗開始。學西洋樂的瞧不起學民樂的,成為了全片的主要劇情線索。
而鋼琴學長的一句“楊琴也算樂器”,成為劇情發展導火索。
民樂真的就不入流嗎?
帶著這種疑惑,影片以女主為主視角,透過她追學長、搞樂隊、和四個二次元小姐姐成為朋友、在漫展上大放光彩等等故事,成功地將民樂與二次元結合,以此讓民樂為大眾所知。
更是在鬥琴一節中,完美展現了華夏傳統民族樂器的牛逼之處。
看完這部電影,也許你可能對二次元無感,但當嗩吶響起,鎮壓群雄的那一刻,你不能不為其振奮,為其激動,為其落淚。
那是一種油然而生的震撼感,那是一種名為民族自豪感的東西。
過往宣傳民樂的電影,大抵上逃不開時代的悲哀。然而《閃光少女》卻用一種強烈的東西方樂器碰撞,讓人在激動之餘,感受到民族傳承的力量!
坦誠地說,這部電影當然有誇張之處。
比如,學西洋樂的真的瞧不起學民樂的?
事實上,確實是存在這樣一種隔閡的。
說起西洋樂,人們心中想到的會是富麗堂皇的演奏廳,齊整的樂團,管絃樂組。
而說起民樂……不知道為什麼,腦海裡閃過的第一個畫面是,在一片蕭瑟的秋風中,落葉兀自飄零,老舊巷陌的拐角,一個戴著墨鏡的老人,孤獨而悲哀地拉著《二泉映月》……
兩種截然不同的感覺,便讓學民樂的遭受到了一種無奈的歧視。
只是這種歧視並沒有電影中那麼突出。
除了上面這一點,502宿舍的二刺猿四人組無疑是最誇張的。
當真正的二刺猿看這部電影的時候,一定會由衷的在心中產生三個問號。
???
這尼瑪是二刺猿?
這是腦子有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