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各機構開始競相研究如何提高電壓透過率曲線的上升沿。隨之出現了將液晶的扭曲角從TN模式下的90度增大到270度的STN(超扭曲向列模式。
1982年,英國皇家訊號與雷達研究院(RSRE發明了STN液晶。1985年,瑞士Brown Bi公司(BBC試製出掃描線數量達到135條的STN液晶顯示屏。
然而,即使引入STN模式,還是很難製造液晶電視,這是因為STN液晶仍然存在對比度較低、很難顯示細微灰階的問題。
突破這一壁壘的,是透過TFT(薄膜場效應電晶體來控制各畫素的有源矩陣驅動技術。
與以往的單純矩陣驅動不同,有源矩陣驅動技術可以獨立控制各畫素,從而防止因受到周圍畫素的影響而產生的交調失真,因此可以顯示高對比度與細微灰階。
而要製造大尺寸顯示屏以及對應的TFT液晶電視,還需要在大面積玻璃基板上形成矽膜的技術和彩色顯示技術。
其實,在當時在矽膜的形成技術方面,為太陽能電池開發的非晶矽(aSi在當時已經實用化。
那時,石油危機將導致能源危機的說法十分流行,所以太陽能電池作為能源電池備受關注,非晶矽的開發非常活躍。
在英國鄧迪大學於1979年宣佈試製出非晶矽TFT之後,曰本及歐洲的企業及研究機構紛紛釋出了非晶矽TFT驅動顯示屏的開發成果。
而在彩色顯示技術方面,曰本東北大學的內田龍男於1981年釋出了並置加法混色法,透過有序排列的三色濾光片來實現彩色顯示,也就是彩色濾光片方式。
在這些開發成果的推動下,1986年,3英寸非晶矽TFT彩色液晶電視上市,1988年,業界開始開發用於14英寸電視的非晶矽TFT彩色液晶顯示屏。特別是夏普公司推出的14英寸液晶屏,實際驗證了實現大螢幕非晶矽TFT液晶屏的可能性,引起眾多廠商紛紛對此進行投資。
這時候TFT液晶已經開始朝著“夢想的壁掛式電視”邁進,但它的全面應用卻是從PC的彩色顯示器開始起步的。
1988 年出現了用於IBM公司與東芝公司的PC產品的10.4英寸TFT液晶屏。
目前,也就是1990年,第1代320mm×400mm基板生產線正在建設,預計明年投產。
夏普公司在這種第1代基板上切割出4片8.4 英寸面板。而正是基板的大型化推動了液晶產業的發展。
說了這麼多,如果更形象的說,其實(S)TN–LCD顯示技術以及對應的螢幕就是小時候我們常見的電子錶數碼顯示的那種螢幕,只能顯示非黑即白兩種色階;想要電視機那種色彩豔麗的大尺寸螢幕,則需要TFT–LCD(薄膜場效應電晶體螢幕)來實現。
雖然等離子顯示技術也有長足進步,但是因為成本問題,依舊無法正面硬抗TFT–LCD薄膜顯示技術的主導地位。
而此時液晶顯示技術量產才在路上……按照腦海裡的記憶和剛才鹿島智樹的介紹,餘子賢進一步確認目前TFT–LCD薄膜液晶顯示的量產工藝實現已經打通,但是要到明年才會投產,而且到時候工藝缺陷還比較多,必將導致良率出奇的低……
在記憶中,要等到95年後,TFT–LCD螢幕的大規模生產良率才會有大幅度的提高……
液晶技術的曲折發展,讓餘子賢這些進一步堅定了說服羅守武退而求其次發展TN顯示技術的正確性。
但是目前,現在想要成功引進TN顯示技術以及生產線就得說服眼前的鹿島智樹。
說服他並且在他的幫助下接手須羽精工TN生產線,這是餘子賢能夠想到讓四方電子管廠取得TN技術最合適最經濟的途徑。
“來來,鹿島先生,來品一品今天我帶來的兩種酒到底怎麼樣……”
汪啟升說完之後隨手各開了一瓶牛欄山二鍋頭和鐵蓋茅臺酒。
鹿島智樹一聽有酒喝,臉上立馬放了光彩,起身從一個櫃子裡拿出了幾個小點的高腳杯……然後一臉興奮的看著汪啟升分酒。
汪啟升倒了三半杯牛二、三半杯鐵蓋茅臺,三個人眼前各一杯。
“鹿島先生,請品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