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州造船廠。
王進一行人從幾個船塢離開的時候已經日暮西山。三五艘嶄新的海船從遠處徐徐駛來停泊在港灣。在負責人老劉的招待下,主人喝茶休息,洽談買賣。
王進看著一艘艘千料海船成型的過程,基本瞭解情況,心中有數。雖然決定要採購,但卻有想法。
他雖然不懂得如何造船,但是以他的眼光來看。宋朝船隻過於沉重,吃水量深,運載量差強人意。如一艘長二十多丈,猶如龐然大物般的木蘭舟,只能運載兩萬料,換算下來,就是一千兩百噸。
然而,明朝時期同型別的船運載量卻有五六千噸。鄭和寶船運載量史上超萬噸,排水量堪比航母。
造成這種原因主要是因為船隻構架不同,技術差異。宋朝時期的船隻還沒有使用更加先進的榫鉚工藝。為了應對海上惡劣環境,一般都將甲板和船艙塑造的比較厚,所以承載能力比較差。空間狹小,大的放不下,小的又多餘,影響實際運載量。
據說,商隊遠航每次運載的貨物與人員有比例,即便是有足夠的空間也不會盲目運載。避免遭遇太大風浪的時候船體承受不住,導致開裂漏水。
王進多少了解後世的船隻結構並借鑑,如擴大空間增強浮力,打螺紋孔,鉚釘技術,更是知道明朝船隻的榫卯結構。再加上梁山還有一個造船大師。
自給自足,豐衣足食。
王進思路越來越清晰,也打
定主意這種命脈必須掌握在手中。經過老子提供先進技術思路,不斷摸索嘗試改良,自己建造更好,更適用的戰船。
越想這樣越好,王進愉悅地喝了一口茶,放下茶杯,看向大官人柴進:“兄弟呀!採購船隻之前,我想請船廠幫忙採購大批適合修建海船的木材,或者以更高的價格從船廠購買,數量沒有限制。”
“兄長,你這是?”柴進滿臉疑惑。
王進拍拍大官人的肩膀,用一副老大哥的語氣解釋:“兄弟,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梁山擁有八百里水泊,也有小型船塢,嘗試修建中小型海船,如何保養,修繕海船也是必須的,未雨綢繆呀!”
柴進皺眉思索片刻便恍然大悟,臉上露出笑容:“嗯,兄長說的不錯,這事簡單,回頭我說一聲就行,另外我再調一些經驗豐富的船師過去幫忙。”
“哎喲,那就多謝兄弟相助。”王進大喜,連連感謝:“兄弟,我打算在船艙採購兩百艘千料級海船,五十艘3600料或5000料,十艘萬料木蘭舟。”
“你我是兄弟…噗嗤咳咳……”柴進笑著擺手,準備喝茶,可聽到王進下一句話,差點沒一口水嗆死。
“兄長,你說多少?”好半晌,柴進才擦擦嘴巴問。
王進又把之前的資料包了一遍,最後又補充說:“其實數量可以更多,我梁山有這個實力,都吃得下。”
不怪王寨主對海船情有獨鍾
,實在是這東西不好買。兩千料左右的船隻,只要有錢在官府報備可以購買,可更大的就需要造船廠定製。而且還要排隊,頂天五千料,再想要大船不是那麼簡單嘍!
一般的造船廠可沒有那個能力。
“哎!兄長!”柴進臉上露出苦笑:“要是三五十艘海船,我還可以想辦法從登,萊等地湊一湊。可一下就是兩三百艘,這在短時間根本不可能的。尤其是木蘭舟,建造一艘大半年,不是那麼好買。”
“兄長,你要這麼多海船做甚?”柴進湊過來問道。
不怪柴大官人有此一問。
實在是某個傢伙說的數量太多了,特別是萬料海船木蘭舟。不僅選料講究,造價昂貴,關鍵是建造一艘時間較長。一般商隊寧可多選幾條船也不會選擇這種海船。水泊梁山不過是湖澤,又無法容納這種鉅艦,只有遠航貿易,可梁山只是山寨。
“昨天不是跟你說了嗎?海外諸國遍地是黃金,商機,山寨打算出海做生意,要解決山寨吃飯問題。”王進煞有其事地說,說起謊話臉不紅心不跳。
“兄長啊,小弟可不傻。”柴進苦笑幾聲,儘管知道水泊梁山的變化不小,也不會相信是出海做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