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境內河東,淮西,江南等地在打仗,戰火波及數十個州府。青州二龍山崛起,使天下更亂了。
烽煙四起,民不聊生。
唯獨濟州及周邊州府,因為水泊梁山的無情震懾。沒有賊人敢來捋鬍鬚,也沒有官吏富戶欺詐百姓。基層民眾安居樂業,沒有剝削壓榨,過得更好。
戰爭,受罪的還是窮苦百姓,背井離鄉,流離失所。各地流民隊伍屢見不鮮,大批難民的湧入。給各州縣帶來不小的衝擊,大多官府怕麻煩視而不見。頂多送上些糧食,便任由這些人自生自滅。
這個時候,水泊梁山卻在各處設立粥棚,接濟流民,吸納上山。每戶人家五十畝田地,配送一頭牛。這個風聲放出去後,各地流民爭相湧向梁山。
從高空鳥瞰時,就可以看到四面八方到處都有流民隊伍行進。猶如箭頭般最終的目標直指水泊梁山。
不知有多少民眾上山,反正水泊周邊的十來個營地每天都有數百上千人抵達,熱鬧非凡,喧囂嘈雜。當地百姓挑著蔬菜,瓜果來賣,賺了不少錢。
人們私底下把梁山稱為另一個朝廷。
朝廷官府不管的事,梁山管。為百姓著想,申冤。對這些從各處來的難民,主動伸出援手,安置。
普通百姓懂得不多,也不怎麼識數,只知道梁山大手筆。願意花費錢糧來安頓這些無家可歸的人。
可是有些常識的文人,官吏察覺到不對。
如附近的濟
州太守張叔夜,這是個有本事的能臣。對於從各方湧入濟州的難民,非常同情,開倉放糧。可這些百姓不願接受安置,要去投奔水泊梁山。
說那裡只要願意上山就有五十畝田地和一頭耕牛免費發放。這頓時就讓張太守如遭雷擊,懵逼當場。
水泊梁山就那一座島嶼,哪來的土地供百姓耕種?
張叔夜百思不得其解,卻派人關注各地流民隊伍。徒勞的做著努力卻始終無法勸說這些鐵了心要上山的人。經過統計,截止到九月份,各地流民數量超過五十萬,這個數字每天都在跳動,迅速增多。
數十萬人吶!湧入水泊梁山,再也沒有見下過山。梁山反而加大了吸納百姓的力度,四處派人散播訊息。宣揚梁山有錢有糧,有地方安頓流民百姓。
那座島嶼就像無底洞般,接納百姓,始終不曾滿載。
這些百姓究竟去了哪裡?
張叔夜瞭解到這些情況後,眉頭緊皺,法令紋加深。
水泊梁山吸納這麼多百姓是要做什麼?
就算掌控沿海諸島,可這麼多人,如何能夠養活得了?
張太守掌握的資訊不全面,陷入思維誤區。或者說,思維慣性下壓根就沒往山寨開疆拓土方面想。
一直到他的長子張伯奮一語讓他茅塞頓開。
“父親,侯發前些東京城來了高麗特使。哭鬧著胡攪蠻纏,說我們宋人侵佔他們的國土耽羅島。還跟他們幹了幾仗,特意跑過來索
要補償。”
張叔夜再聯想到梁山大批吸納難民,自認為琢磨透了。心裡為梁山這夥強人震撼的同時,又有些糾結。到底要不要把這個驚悚的訊息彙報給朝廷。
只是被他的長子一番話給打消了念頭。
“就算說了有什麼用,咱宋朝還能派遣水師過去圍剿?頂多施捨船隻給高麗人,讓他們自己去操心。父親只是知州,管好治下百姓,莫要惹來事端。”
“哎,那我眼睜睜看著不說,難受啊!”
張叔夜苦澀又無奈的嘆氣,他是個文人忠於朝廷。可又是個漢人,若是梁山攻城拔寨謀反,他第一個帶隊迎上。眼下對方卻是在海外開疆拓土,為漢民族爭光。他要是在背後插刀,會留千古罵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