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對倭國用兵的同時,並沒有放鬆對高麗國的監視。島上一直駐紮著一兩萬精銳,就是預防意外。不過隨著高麗內亂愈發激烈,梁山也不甘寂寞。
最先發動的自然就是分佈在各處的村店,收集情報匯總。其次是孫新,顧大嫂,文仲容,崔埜等人響應大為國,攻城略地,迅速佔據一片片底盤。直至最南邊的歷程港,也在暴亂中被一舉拿下。
同時名義上扼守住港口,監視海外動靜。
一面有條不絮的擴張地盤,解放高麗奴婢整編。一面接受從倭國運送過來的俘虜調教。先開墾田地或開採礦脈,表現良好者編入隊伍接受思想教育。
時至如今,倭人,高麗的混編隊伍共有數萬人,組建起了一支義勇軍。大將由玉麒麟盧俊義擔任。目前實施最嚴格的軍事訓練,為投入戰鬥做準備!
高麗國。
前文說過,高麗國到了中後期,文化鼎盛,可因貴族間的矛盾和內部紛爭,叛亂接連不斷地發生。最初的叛亂是由李資謙引起的,接著是妙清叛亂。致使高麗政權交替頻繁,開始進入了混亂期。
歷史上,1122年,睿宗去世,兒子王楷繼位,是為高麗仁宗,由於仁宗年幼,外祖父李資謙輔政,慶源李氏的勢力再次膨脹。李資謙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仁宗,實現了慶源李氏和王室的第四代聯姻,他本人則被封為朝鮮國公,位極人臣,嚴重威脅到高
麗的王權,這種矛盾終於在1126年爆發。
先是仁宗近臣韓安仁欲剷除李資謙及其親家拓俊京卻失敗,導致宮闕被焚,仁宗差點要禪位給李資謙,李資謙不接受,但仁宗遭到軟禁。而後仁宗成功離間了李資謙和拓俊京的關係,透過拓俊京扳倒李資謙,翌年又除掉拓俊京,恢復了王權。
然而,仁宗接下來所重用的是出身西京的和尚妙清與朝臣鄭知常等人,他們極力鼓動仁宗遷都西京,甚至稱帝建元、北伐金朝,引起了以金富軾為首的舊貴族的不滿。仁宗最終沒有接受妙清的建議。
妙清遂於1135年在西京起兵,國號大為,年號天開,仁宗派金富軾討伐,在此後一年多的時間裡。西京方面時降時叛,最終還是被金富軾武力鎮壓,高麗的社會秩序動盪兩年有餘,又重新穩定下來。
史稱“李資謙之亂”和“妖僧妙清之亂”。
歷史上,這些事發生在公元1122年到1142年。現如今,只不過在梁山的推波助瀾下內亂提前爆發。
大為國王弓齊接受馬靈軍師的建議,在佔領區域內實施廢“良賤民制度”,還天下所有奴婢自由身。大為國也打上解放全國分土地的旗號佔據大義!
投靠資助的富戶那是朋友同志,其他全是反叛。弓齊又接受馬軍師建議,暗中鼓動那些奴婢暴動,打擊地方豪強,收服民心的同時掠奪富戶錢糧。
凡是稍
微有點頭腦的人都知道這無疑是殺雞取卵。就算勝利後,國家也是千瘡百孔,全是窮鬼。經濟陷入癱瘓,人均收入飯都吃不飽,將餓殍遍地。
奈何頭腦是個好東西,可弓齊沒有,妙清和尚沒有,其他人也沒有。因為這個戰略方針執行下去,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為大為國聚攏海量錢糧。
當官的為越來越多的兵員,錢糧欣喜。解放的奴婢們也會獲得了錢財而矇蔽。在利益的驅使下,大軍士氣如虹,攻城拔寨。隊伍如滾雪球般急劇膨脹。從起兵時候的五萬餘人,發展至今三十多萬。
兵分多路,自北南下,一路橫掃州城府縣,望風而降者皆是。聲勢壓過高麗朝廷,目標直指開京城。
高麗國軍事上實行府兵制,太祖王健時設定了六衛,到穆宗時又增設了二軍,隸屬中央,史稱開京八衛。
在軍或衛下還有領,每領千人。六衛由四十二領組成,共有兵員人。兵則來自於“丁戶”,國家配給丁戶土地並免除他們的雜役。此外,在東西兩界(即現平安道及咸鏡道)還設有屯田軍。
戰時,不僅僅是兵士,有時一般農民、僧侶、奴婢,甚至罪人也會被動員。兵士還被用於土木工事,這一點從唐宋學來的,具細差別大同小異。
如今大為國作亂,高麗王雖是睿宗王俁,但只能算半個傀儡。靠著近臣韓安仁來制衡自己的岳父李資謙。
可是這種軍國大事,調動兵馬插不上手。
這些事兒全部都由李資謙操持著!
金富軾奉命率領開京六衛迎敵,加上地方軍隊的協助共計六七萬人。與大為國起義軍碰撞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