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三回 上公學(下)

第三回 落榜萬琰失宜去教職 心切父母定議上公學(下)

溪頭鎮在聊城縣裡算是個很大的村鎮,四五百戶的人家擺佈在一大片平原上,各式草棚、茅屋、木閣、磚瓦房都有,有貧家孤間,有一般人家的排屋,也有富人家的院落大宅。

村民住家房前屋後多半都種些果樹或蔓藤瓜果,或乾脆就開闢個菜園。春夏初秋之際,倒是綠茵遍地,瓜果飄香,一派欣欣向榮的田園鄉村景緻。

村落北邊半里地是一脈蔥蘢的山嶺,東西南三面則是一大片平整的田野,登上北邊的山嶺放眼望去,很遼遠才再見到有山。

槐香河從西向東流向村子西側,然後往南,再折向東邊流去。

槐香河河面寬闊,是溪頭鎮的母親河,農耕用水就靠它了。

槐香河跟縣城的聊城河是相通的,但縣城地勢高,聊城河是一條支流,流入主河道之前築有一個攔河壩,以便農事灌溉取水,所以航路就不能通達。

當然槐香河裡魚蝦不少,有不少漁夫就以打魚為生,捕魚到鎮上甚至到縣城賣。

溪頭鎮周邊遠近也有不少的小村莊,不過三五十戶人家的莊子,但遠沒有溪頭鎮那麼大。

溪頭鎮上有一條小街,街上有食店,有雜貨鋪,有集市。小街上的小店每天都開張,吃的用的都可以買到,但大集市每三天一次,村上和周邊遠近的村子鄉民來趕集,肩挑車拉把要賣的運來交易,想買的也是趁集市日採辦。

集市日也是行腳商販的好日子,販運各式雜貨或其它新奇物品來賣,賺錢討生活。

溪頭鎮的村民以姓盧為主,其它雜姓只有不多的幾戶人家,也都已搞不清楚什麼時候參乎進來的了,而盧姓的遠祖都是一家人,其實起初就是一戶盧姓人家,時代久遠之後就繁衍出一個大村子來,慢慢地演變成了市鎮。

鎮上人家的房屋就圍繞著村鎮中心的盧氏公祠佈局開來。公祠成了村民的活動場所,除了祭祀活動外,鎮上有什麼其它公眾活動都在公祠內或前面的小廣場上進行。

緊靠公祠,建有三間房子,作為公學。

鎮上村民雖然世代農耕,但依然十分希望鎮上能出來個人物,好給盧姓家族光宗耀祖。族中按人丁攤派出資建了這幾間公屋作為學堂,聘請教書先生給族中子弟授課。

族人一直流傳著這樣的故事,說盧姓祖上曾出過一個大官,也是貧窮出身,寒窗苦讀,最終考中進士,做官做到刑部尚書。

這個故事一代一代的流傳著,村民們都確信無疑,並一直就懷著很高的期望,期望親眼看到進士上榜報喜差役進村,更期望看到盧姓大官衣錦還鄉的盛景。

雖然這樣的盛景即使在村裡年紀最大的村民眼前都沒有出現過,但是這並不妨礙溪頭鎮村民們懷抱著永不磨滅的憧憬。

當然,也不是村裡所有的孩子都會到學堂來學經授業,雖然到這裡來學習只需要分攤先生的工錢,花費很低,有的窮苦人家還是上不起或者不捨得上這個學堂。

還有一些富人家的孩子也不上這裡學經授業,富家一是希望自己請先生單獨教授更好些;二是不想自己的孩子跟窮人家的孩子們混在一起;三是一同學經授業的十幾二十個孩子年紀大小不一,也不利於孩子的學業。

盧永茂更是不想把盧嘉瑞送到這個學堂。

盧嘉瑞是三代單傳的獨苗了,出生以來就一直是盧永茂家對於未來的全部寄託,是心肝寶貝,尤其是盧永茂自己覺得失去了再添丁的希望之後,更是如此。

盧永茂比鎮裡任何一家都更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出人頭地,能踏上仕途,給盧姓家族給盧家光耀門庭。

他想的是請最好的先生來專心一意給盧嘉瑞教書授業。

雖然曾經請來的先生也都不盡人意,同時看到盧嘉瑞對讀書授業沒有什麼天賦和興趣,但盧永茂不願輕易放棄。

盧永茂依然執著地認為,盧嘉瑞有一天會改變,會成為優學之人。因為他覺得盧嘉瑞顯然比一般孩子聰明很多,只要把他的學習興趣激發、挖掘出來,就一定會比誰都學得更好,考個秀才、舉人是沒有什麼難的,甚至考中進士都完全是可以指望的。

但是盧永茂也一直飽受失望的折磨,雖然看到盧嘉瑞似乎越來越顯得聰明於一般孩子,但始終沒有看出來盧嘉瑞對學經授業有增加多少興趣,反而是看到了盧嘉瑞對學經授業的越來越多的抗拒。

盧嘉瑞調皮搗蛋氣走了請來的兩位教書先生之後,連找合適的先生都困難。

盧永茂也漸漸地沒那麼信心滿滿了,甚至萌芽了失望的心裡影子。

“瑞兒的學業真是一件煩心事,都這麼大了,整天玩耍不是個辦法。”一天旁晚,晚飯後,盧永茂在大娘房裡,對大娘說道。

“是啊,咱們家就這麼一根獨苗,是應該好好的教養,將來有些出息,不能由著他無所事事,虛耗光陰。”盧嘉瑞雖不是大娘親生,但大娘甚愛盧嘉瑞,而且家裡別無其他孩子,她和二孃、三娘之間也無什芥蒂,幾位娘們都視盧嘉瑞如己出,都還指望著在自己老去時盧嘉瑞給養老送終,所以大家對盧嘉瑞是一樣真心的十分關愛。

“可就是一直沒找到真正合適的先生來教他,不好的先生來教只怕教不好。”盧永茂靠在椅上,閉上雙眼,似乎是對大娘說,又似乎自言自語。

“有人管教,總比沒人管教,整天頑耍的要好。”大娘繼續說道:“先生教的不就是四書五經之類古籍嘛,對瑞兒多少總有教益,怎麼會不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