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七十七章 廷議激辯 勾心鬥角

<!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釣魚城將軍府中,難得輕鬆了一下。此時此刻,遙遠的京城皇宮之內,氣氛卻極其沉重。

甘州戰事不利的訊息,早就報到了京城,並且傳到了民間。上至皇帝,下至小民,都在議論此事。今天的廷議,說是討論西北局勢,但實質性的焦點,卻是如何處理董世光。

本來李定國也是要處罰的物件,可釣魚城一直被圍,現在討論這個,無疑很不合時宜。所以不管於崇法事前如何勸說,成德皇帝就是堅決不同意把此事列入議程。

至於董世光,成德皇帝也有顧慮,並不敢貿然做出這樣的決策。可西北戰局不利,朝廷也不能一點反應沒有。不管是否處罰董世光,至少要經過廷議的程式,才能對朝廷內外有個交代。

“陛下,董世光作為西北行營總督,先是麻痺大意丟了甘州,後來又擅自出擊,導致損兵折將。此戰損失士卒一萬五千餘,還有一名都統、五名參將、三名副參將,以及五十名校尉、都尉失陷,估計不是被狼族俘虜,就是戰死沙場。”

“此外,損失軍馬三千餘匹,強弩近兩千張,其它軍械不計其數。更重要的是,剛剛研製出來還在試用的車弩,居然都被狼族繳獲去了……”

知道皇帝還在猶豫,於崇法使出渾身解數,就想把董世光釘死在此事上。可董世光也不是一個支持者沒有,於崇法話音剛落,禦史大夫餘懷謙就站了出來。

“於尚書,我問你幾個問題!”

於崇法知道不會這麼順利,不過他認定董世光難逃其責,並不怕有人質問:“憲臺大人請講!”

餘懷謙道:“屯倫奇襲甘州,突破口在天門關。兵部養著那麼多高階書記,可分析出了屯倫是如何過的天門關?”

於崇法搖頭:“既無人證,又不能到天門關檢視,如何知道狼族是怎麼過的天門關?”

餘懷謙冷笑:“我們事後絞盡腦汁,都想不到狼族是如何過的天門關,難道董督帥就能未蔔先知,提前把天門關的漏洞堵上?在查明根由之前,不能據此來定董督帥的罪。”

要說辯論,餘懷謙也是一把好手。這老頭顯得迂腐,是因為做事講規則,所以往往玩不過小人。可在朝議的場合辯論,大家都只能依規則、講道理,下三濫的手段很難施展,餘懷謙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

於崇法搖頭:“憲臺大人此言謬矣!不管天門關失陷的緣由何在,這總是西北行營的屬地。董大人作為西北行營總督,管理不善的罪責是逃不過去的!即使董大人自己上報朝廷的公文中,也在自請其罪!”

憑心而論,於崇法的理由更充分些。在其位謀其政、謀其政擔其責,不管原因如何,西北行營出了問題,董世光這個行營總督難辭其咎。

可餘懷謙哪這麼容易被說服:“董督帥自請其罪,乃是他光明磊落的體現,卻不是處罰他的依據!若依於尚書的說法,事後勇於擔責的人要處罰,事後推卸責任的人卻躲了過去,這算什麼道理?還有,於尚書,天門關是西北行營屬地沒錯,可還是兵部管轄的範圍呢!既然要追究董督帥的責任,兵部是不是也得分擔點責任?”

理論上說,整個天命皇朝的防務都歸兵部管。不管哪裡出了問題,兵部都有責任。可任何組織都有層級管理,一級負一級的責任。天門關的事,怎麼也追不到兵部來。否則照這個邏輯,那最該負責的就是龍椅上坐著的成德皇帝。整個國家都是你在管,你不擔責誰擔責?

話又說回來,天門關的日常管理確實與兵部無關。但正因為天門關出事,才導致甘州陷落,進而出現了釣魚城危局。一旦釣魚城守不住,整個河西走廊就將門戶大開。而河西走廊一丟,狼族就會長驅直入,戰爭不知要波及到多大範圍。如果出現這種極端情況,那作為主管防務的中央機構,兵部還真不能把自己完全摘幹淨。

“下官有罪!”聽餘懷謙話語中掛上了自己,於崇法不敢爭辯,只是說了句官員被參劾時最常用的套話。

這也是天命皇朝的規矩,禦史臺參劾官員的時候,涉事官員先要老實聽參,卻不能主動辯解。現在餘懷謙並未正式參劾於崇法,於崇法這麼說,也有點以退為進的意思。他的潛臺詞,就是我都低頭聽參了,看你到底能參出我什麼毛病來!

“於大人言過了!我只是說兵部要分擔責任,可沒說於大人也要擔責!”餘懷謙不上這個當。

在朝議的場合參劾朝廷高官,尤其是從二品的尚書,沒有確切的理由、確鑿的證據,是不能隨便發難的。禦史大夫代表著朝廷的監察體系,絕對不能信口雌黃。

於崇法卻存心要堵餘懷謙的嘴:“下官腆為兵部正堂,兵部事務有疏漏,自然都是下官的責任!”

任何行政體系之中,責任追究都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說起來很簡單,一級負一級的責任,可真要實施的時候,到底什麼樣的責任由什麼樣的層級負責,又是一筆扯不清的糊塗賬。

這種無解的問題,餘懷謙、於崇法當然不會真的去糾纏。他倆說來說去,有點類似於大戰之前的佯動,離真正的進攻還早著呢!

能夠站到朝議大堂上的人,都是官場歷練出來的人精,對這兩人的行事目的心知肚明。因此他倆繞來繞去的時候,龍椅上的皇帝不說話,滿殿的高階官員也不說話,都表現出了極佳的耐心,似乎這裡再扯上三、五個月,釣魚城也穩如磐石。

一直沒人插話,在這個問題上,餘懷謙和於崇法又不能徹底說服對方,最終兩人都覺得無趣,才很不情願地進入了第二個爭論點,甘州之戰的定性。

“於尚書,你說甘州之戰損兵折將,這點沒問題。但為什麼會損兵折將,是不是董督帥的責任,可就得好好論一論了!”

於崇法覺得自己挺佔理的:“下官願聞其詳!”

餘懷謙道:“世上可有必勝之戰?”

“沒有。所謂彼必勝則此必敗,此必勝則彼必敗,世間無必勝之戰。”關於這點,於崇法沒法糾纏,因為孫起信所著的《孫子兵法》中有論斷。他念的,就是《孫子兵法》中的原文。

天命皇朝有兩本奇書。一本是張真人的《天道民生》,不過此書殘缺得厲害,後人能夠看到的,只是根據逸文整理的殘篇。對於這些殘篇的真偽與確切含義,存在很大的爭議。另一本就是《孫子兵法》。並且《孫子兵法》是完整的,孫起信還親自做過注,對於文中的意思,基本不存在爭議。

《孫子兵法》中,下“世間無必勝之戰”的結論,前面還有一大段論述。其核心思想,就是說只要作戰的雙方保持著基本的判斷力,就不存在某一方必然勝利的情況。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對方肯定不跟你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