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峽谷內的自然風光之外!
另外還有一處人文景觀值得眾人前往一觀!
那就是吐峪溝千佛洞!
吐峪溝千佛洞位於峽谷中段,開鑿於兩晉十六國時代,是新疆著名的三大佛教石窟之一。
趙楓一行人形走到千佛洞這一段,頓時被峽谷兩側的峭壁之中雕刻出來的一個個洞窟吸引了眼神!
這些洞窟之中,佛像完好的洞窟並不多!
但是依舊可以看出佛像之上的寶相莊嚴!
後來還是在前面不遠處看到一個指示牌,上面的介紹讓眾人對於這些洞窟的認識更多了一層!
原來,在南北朝時期,吐峪溝石窟是高昌王國最高統治集團全力經營的佛教重地之一。
到了唐代,吐峪溝大峽谷兩岸的佛教洞窟有了進一步發展,凝聚在每個洞窟中的佛教壁畫藝術,也發展到了一個嶄新的階段。據敦煌莫高窟出土的唐代文獻《西州圖經》記載,當年的吐峪溝乃人間仙境。《西州圖經》有如下描述:“在吐峪溝中有隨山勢展布的重重寺院,它們背依危峰,下臨清溪,四周綠樹掩映,佛寺、禪院密集,佛樂飄飄、煙火不斷、遊僧雲集,人行溝谷深處,難見日月”。
可是和《西州圖經》之中對比,現在的吐峪溝只剩下了斷壁殘垣,早已不負盛況!
吐峪溝千佛洞開鑿以來已經有了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先後歷經了人為破壞和自然塌損兩階段。現有洞窟94個,而倖存下力的壁畫只有46號洞窟之中殘存的八幅!
那些倖存下來的石窟壁畫,至今仍向人們展示了古代文明的風采,吸引了當今世界各地研究佛教歷史、佛教藝術的專家學者們的目光,是研究我國佛教文史、佛教美術史、古建築史的歷史依據和實物資料,具有無可估量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吐峪溝千佛洞古稱“丁谷寺”,是吐魯番地區建窟較早、儲存早期壁畫較多的石窟。最早的洞窟出現在晉、十六國時期。沮渠氏家族稱王時(公元443~450年),是吐峪溝佛教最繁榮的時期。
由於帝國主義的掠奪和人為的破壞,吐峪溝壁畫90%吡以上已經毀圮無存。如今只有8個洞窟還殘留少量有回鶻文題記的壁畫。其中1、2、3、4號窟,佛坐胡床,為全國所僅見。這裡還出土過一些佛經殘卷。
經過這些洞窟!
但凡是一個國人都難免心痛!
在上個世紀的那個年代,確實不少國家瑰寶被貪婪的外國人掠奪到了國外,甚至很多都被那些外國人破壞掉了,而更多的是在外國人的收藏之中不見天日!
如果系統能夠合法的把國外掠奪的那些華夏瑰寶帶回來就好了!
趙楓止不住冒出如此念頭!
可是對於系統,這也應該是一件難事吧!
眾人接著前行,靠近南谷口的時候,一片黃色的古建築出現在眾人眼前!
這一片古建築是峽谷內比較著名的一個古代宗教遺蹟,全稱為艾斯哈布·凱海夫麻扎,據說已有1300多年曆史。
吐峪溝霍加木麻扎,傳說***教傳教士最早來中國傳教,歷盡艱辛,終於東行來到吐峪溝。
在攜犬的當地牧羊人的幫助下,葉木乃哈等6人便長住此地繼續傳教,***教在吐峪溝開始盛行。後來,葉木乃哈等6人和第一個信仰***教的中國人(牧羊人)去世後,被埋在山洞裡,即現在的吐峪溝麻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