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見陳江氏一邊用勺子為眾人舀粥,一邊大聲道:“大夥喝著粥,可不要忘了甲長劉大人的恩德啊。咱們能喝上這樣濃稠的米粥,都是託了甲長的福!”
眾軍戶只是沒口子的答應,一邊各找地方狼吞虎嚥地吃起來。碗中的粥香甜濃稠,都是純正的米粥,決對沒有新增野菜樹皮之類的,過久了糠菜度日的日子,喝著這麼好的米粥,很多人都是流下淚來。
劉衍、陳勳幾人也是一起喝粥,劉衍還不忘囑咐陳江氏,讓人也給墩內的墩軍、家眷煮粥,今日的糧食都算自己的。
陳江氏喜笑顏開,將分粥的事情交給了另一個家眷,自己急忙跑回墩內安排去了。
而後劉衍便毫不顧忌形象地在墩外席地而坐,一連喝了四碗粥後,才拍拍肚子站起來,陳勳、王越也是隨後停了碗,再看那些軍戶,他們眾人喝了一些粥後,精神氣都好多了。
劉衍讓王越招呼軍戶們過來,只見王越大囔道:“總旗大人訓話了,大夥兒都快些安靜,都過來。”
劉衍走到那些人面前,看著這些人,劉衍也感覺到壓力,以後他們的衣食生存就要靠自己來維繫,自己能讓他們過上好日子嗎?
注視了這些軍戶良久,劉衍開口朗聲道:“昨日管隊大人將你們劃撥於我,以後你們都在我的堡內屯田,我劉衍在這裡說一句,以後都是一堡的兄弟,我劉衍當一視同仁,決不會虧待你們。”
底下半響沒有言語,很多人都是麻木地聽著,正要冷場的時候,底下一個年輕人低低的在後面說了一聲:“甲長大人說讓小的們來堡內屯田,不知大人要小的如何做?”
劉衍說道:“這位兄弟問得好,劉衍奉管隊大人之令屯田,以後我們都在這大盤墩周邊開墾荒地,事後每人都會分下田地,還有耕牛種籽等物,管隊大人己向我保證過,屯堡只管放手去做,將來開墾出來的田地,決對不會有人徵擾,大夥只管安心屯種便是。”
聽到劉衍的話,底下眾人一陣騷動,顯然管隊官王炆鎮的保證,對這些人還是有說服力的,而且到時不但有田地,還有耕牛種籽等物分發,對這些軍戶也產生了強大的吸引力。
又有一人問道:“不知小的們將來要納糧多少,耕牛種籽等物將來小的們要償還嗎?”
劉衍大聲說道:“明人不說暗話,眼下大夥一起開墾土地,興修水利,這些錢糧都是我出,而且考慮到大家的口糧不多,以後每日的工食也是由我來付給。將來等米麥成熟,第一年,我給大家免徵稅糧。第二年,每畝屯田徵糧一斗,以充付先前支借的牛具等銀。第三年,每畝屯田徵糧兩鬥,此後永為成例,不再另生加派。如何!”
聽了劉衍爽直的話,眾人都是相互而視,個個心動,劉衍話說得直,第二年起就要徵糧,反給他們真實可信的感覺,劉衍的話比那些吹得天花亂墜的上官們有說服力多了。
如果真如劉衍所說,第三年後便不再加派,那每畝徵糧兩鬥眾人是完全承受得起的,這只是明初軍戶們的納糧份額,雖比明面上的民戶租重,但在眼下這種年景,這種負擔己經算是很輕了,至少可以讓眾人吃飽肚子,不至於再過得像乞丐一般。
安撫訓話之後,劉衍便準備給這些墩軍登記造冊,王越手疾眼快的為劉衍搬來一張破木桌子,以及一把椅子。
劉衍書寫毛筆字繁體字並不是問題,他揮筆而就,將這十戶軍戶依眾人軍戶帖一一登記,各戶年籍、從軍腳色、貫址、家口,男婦,成丁等一一備註,並開具正副兩本文冊。
最後統計,十戶軍戶共有男婦四十五口,其中男子二十二口,成丁十八口,不成丁四口。婦女二十三口,十三歲以上的壯女十五口,十三歲以下的幼女八口。另還有各戶帶來的隨身事產也是一一登記。
忙完這些之後劉衍鬆了口氣,站起來活動了一下手腳,許久沒有摸筆了,才登記十戶人家,就感覺到有些勞累。
同時劉衍心下暗歎了一口氣,以後墩內事務會越發的繁多,難道事事都要自己親力親為?特別是這種文書工作。
可惜現在墩內除了自己之外,便沒有一個認字的。劉衍除了自己親力親為還真沒有別的辦法,不過以後隨著屯堡的發展,案牘文書事務越來越多,看來以後得招個書吏了。
那些軍戶見劉衍竟可以流利書寫文冊,也是暗暗詫異,眾人臉上都是露出了佩服的神情,在這大明就是如此,能讀書識字的人總是讓人佩服的。
劉衍忙完後,便讓王越帶著手下的四名墩軍為那些新來的軍戶安排住的地方,這麼多人墩內肯定住不下,暫時也沒有營房安排,只能先讓他們沿著墩旁弄些茅屋暫時居住。
不過劉衍知道此時在北地,流民向有在野外建蓋地窩子的習慣,在地上刨個坑,找些石頭樹枝在周邊壘個小牆,然後在頂上搭一些茅草便可成房屋了,這種建築簡單有效,不需什麼原料,聽聞傳自塞外胡人,只要有一定的柴草碳木,便可很好地抵禦嚴寒。
於是劉衍便將方法教給王越,又將自己手下的四名墩軍叫來,讓幾人指揮那些新軍戶在墩外搭建地窩子。別的都還好說,劉衍只是要求那些新軍戶在搭建地窩子時,必須要排列有序,而且方便時也要集中到一個茅坑內,不可亂撒亂排,一定要注意衛生。
到了晚上,一個個地窩子己經具備雛形,一堆堆的柴火燃起來,加上小孩的玩鬧笑聲,給大盤墩內外增添了許多生氣。
第二天,劉衍便叫上陳勳,帶著陳勳手下的四名墩軍出發,準備勘察一下週圍的荒地分佈情況。